「转」改革开放以来12次致富机会,你抓住了几次?


转自公众号:洋恺宏观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3MDY2MzcwMw==&mid=2247486829&idx=1&sn=1f70842fc72e2e6b2c786045de1e39f1

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失联,欢迎大家加我的个人微信好友,成为猫哥铁粉,与我一起成长。


语音技术来自讯飞有声

来源:微信公众号“洋恺宏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赚钱,要么靠打工,要么靠创业,要么靠投资,这是三条最主流的路径。

投胎的话看运气,婚嫁的话有风险。

改革开放之初,大多数人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40多年过去了,有的人富起来了,有的人仍处于待富阶段。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

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富起来的人抓住了致富的那几次最关键的机会。

本文将从高考/就业、创业、投资的三个角度去探讨改革开放以来致富的12次关键机会。

1 80年代

创业的最优赛道——乡镇企业。

80年代海外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崛起:

80年代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80年代我国正好赶上第三轮国际产业转移,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纺织业)向劳动力价格更便宜的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地区转移。

乡镇企业靠着外贸的订单大发横财,苏南的纺织业、温州的皮革业、东莞的玩具业成为当时中国外贸的招牌。

80年代搞乡镇企业的企业家则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

投资的最优赛道——商品。

1980年-1996年物价涨幅很高:

西方经济学认为通胀的本质都是货币超发:

如果经历过80年代,应该对通货膨胀有很深的记忆。

那会中国刚刚实行商品货币化改革,原来用票证来换取商品(比如粮票),80年代慢慢过渡到用货币来购买商品。

在商品货币化的过程中,货币增速非常高,M2一度冲到50%,远比09年“四万亿”时期的M2增速要高。

由于货币供应量太高,导致80年代-90年代初物价涨幅非常快,1980年-1996年物价指数翻了12倍,增速甚至比后来的房价还猛。

因此80年代炒商品的非常赚钱,囤积居奇的利润率经常能高达100%以上。

80年代也实施过价格双轨制。

同一件商品,公开价格和黑市价格差了很多。

一些有门道的人利用这种机会进行套利,低价从内部购入商品,转手在黑市高价卖出去。

由于80年代各个省市经济开放程度不同,因此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省市价格可能有很大差别。

比如内蒙的铁矿石,如果卖到南方价格可以翻几倍。

而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广州,批发市场上有大量廉价服装,几块钱的服装拉到内陆卖可以卖到几十块。

因此那个时候有很多头脑灵活的人,想办法搞到一辆货车,在全国各地搞货运,把北方的煤炭、铁矿高价卖到南方,把广东的生活用品高价卖到内陆。

这几乎是只赚不赔的买卖,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经商还比较抵触,很多观念保守的人担心这么搞会犯法,因此一直没敢尝试。

所以机会留给了那些胆大的人,很多80年代的老板就是靠倒买倒卖赚到了第一桶金。

高考择校的最优赛道——社科类部委院校

80年代是大变革的时代,那个时期在政治领域的一大改变就是废除了干部任用终身化制度,大量的大龄干部退休,空出的岗位则由年轻人补充。

那个时期我国无论是政界还是教育界,均大刀阔斧启用年轻人,新招的年轻人几乎是火箭式提拔。

由于80年代大学生就业包分配,因此如果想进政界,那社科类部委院校有很大的优势,从政简直不要太容易。

即便不想从政,在高校任教的门槛也比今天低很多,很多本科生一毕业就能留校任教。

这里列举一些毕业去向比较好的部委院校。

财政部直属:

上海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人民银行直属:

五道口金融学院

中国金融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

司法部直属:

中国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外交部直属:

外交学院

商务部直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团中央直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在大学生包分配的年代,这类院校毕业生是比较容易分到对口机关的。

比如财政部直属院校,如果学生上学期间成绩优异,或者在学生会之类的社团担任干部,就有可能被财政部择优录取。

其他学生(特别是财政学、税务学、会计学专业)被分配到地方财政厅/局的概率也不低。

再比如司法部直属院校,或者说五院四系的学子,如果表现优秀,毕业后从政之路也比较广阔。

如果去公检法机关,在80年代干部年轻化的政策下,这些年轻人很容易受到提拔,往往能在政法口大放异彩。

80年代很多五道口研究生刚毕业就参与了我国金融改革决策进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央行直属院校。

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经济学专业更多参照苏联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改革开放后,高校经济学专业开始教授西方经济学理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成为当时高校经济系必修课。

那个年代存在知识倒挂的问题,接受过西方经济学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反而比老一辈经济工作者更容易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

由于财经人才非常短缺,80年代很多五道口学生刚毕业就被推向了领导岗位,直接参与了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决策过程。

比如发起并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股份制银行、上市银行、基金等。

西南财大的毕业生则成为创办深交所的主力。这跟当下财经专业过剩形成鲜明对比。

2 90年代

创业的最优赛道——92下海潮。

1992年,邓公南巡,同年,中国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入全面改革开放阶段。

这一消息对当时大多数国民都是一种鼓舞,特别是体制内的人,由于具备信息优势,很多都跃跃欲试准备下海。

据统计,1992年有12万公务员下海,超千万人停薪留职。

那一时期创业非常容易,因为各行各业基本处于初创阶段,竞争非常小,从事任何行业几乎都是暴利。

1992年-1996年几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容易创业的时期,其规模远超80年代的乡镇企业创业潮,直到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波创业浪潮才有所冷却。

投资的最优赛道——股市。

虽然近10年来中国股市长期被诟病,但90年代A股绝对是最值得投资的品种。

1990年-2000年上证涨了20倍:

90年代是股民的天堂,单以指数来看,1990年-2000年上证涨了20倍,相比之下2000-2010年上证仅涨了50%,2010年-2020年上证几乎没涨,对比不可谓不鲜明。

90年代靠股市暴富的人很多,有些人可能一年就赚了几十倍的收益。

而且那一时期股票基本全面开花,中小票一样有很好的表现,很多人靠股市实现了财富自由。

90年代A股收益很高的一个原因在于当时中国刚刚开启资本市场改革,时隔40年重新引入股市,以此来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当时的牛市才是真正的“改革牛”,大量居民资本从存款转换为股市保证金,为国企融资解套做出了很大贡献。

另一方面,90年代股市的火爆也与货币宽松有关,由于90年代初M2增速很高,大量场外资金流入股市,暴力拉升股价,抛高吸低。

当时监管水平有限,导致恶意炒作股价的现象非常大,90年代妖股非常普遍,动不动就涨它个几十倍。

选专业的最优赛道——外贸和外语。

90年代最有前景的专业是外语和外贸专业。

按正常的路径来,第三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里中国大陆和东南亚是竞争对手。

由于东南亚开放更早,因此在争夺产业链方面东南亚一度占了先手。

80年代日本和韩国大量制造业企业迁往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但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东南亚一蹶不振,产业资本大量外逃。

而中国大陆在朱总理的带领下稳定了币值,成功躲过了亚洲金融风暴。

自此之后东南亚在与中国大陆在争夺制造业产业链方面败下阵来,中国开启了成为世界工厂的进程。

1997年之后中国的外贸事业飞速发展,大量承接海外的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外企大量涌入。

由于那个时候外企的待遇远高于内企,很多打工人都梦想能进外企,而那会外企招聘需求最大的就是外语或外贸专业。

90年代末-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沿海地区外语或外贸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可以拿到8千的月薪,而当时公务员的月薪也不过2千,请一个保姆每个月仅需600。

90年代最火的学校是对外经贸大学,经常能收到状元,就是凭借外语外贸这块招牌。

3 00年代

创业的最优赛道——实体经济特别是资源品行业。

2001年-2010年是中国经济黄金10年,GDP增速常年可以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这一时期我国GDP总量从1.3万亿美元上升至6.1万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

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经济成就呢?

原因在于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

2003年-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的主推手是工业化,这一时期中国加入了WTO,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全面开花,实体经济迎来第三波创业潮。

其中最耀眼的是资源品行业,在工业化背景下中国对大宗商品需求猛增。

全球煤炭钢铁有色原油价格均暴涨,国际油价从1999年的10美元/桶一口气上升至2008年的147美元/桶。

其他大宗商品也集体暴涨(顺带一提的是,那一时期A股表现最好的是周期股,表现最差的是科技股)。

00年代中国最有钱的人是山西和内蒙的煤老板,以及全国各地的矿老板。

这些矿老板包括铜、铁、锡、镍、稀土等,做生意的只要沾上矿,那一般都很有钱。

投资的最优赛道——房地产。

2000年—2015年期间,对普通人来说,买房与否是最能改变阶级地位的行为,没有之一。

很多人因为在一线买了多套房产而一跃成为富豪,也有很多原本相对富裕的人由于没有买足够的房而阶级滑落,我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有些人可能在90年代下海潮中赚了几百万,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豪。

但在最近20年来由于买房太少或者买错位置(比如买了小城市差地段的房),最后从富豪沦为普通中产。

有些人可能在00年代初还是普通工薪阶层,但由于身处一线城市,恰好趁房价低的时候在一线多囤了几套房,最后一跃实现了财富自由。

1998年以来全国房价和一线房价走势:

1998年的时候,全国房价均价1500元左右,到了2021年,全国房价均价已经达到12000元,涨了8倍。

但涨幅最大的还是一线城市的房价,1998年,一线城市房价均价2500元左右,到了2021年,一线城市房价均价已经冲破7万元,涨了将近30倍。

最离谱的是一线城市学区房,1998年来涨了60多倍。

我们知道,楼市是普通人参与度最高的投资品种,买房与否真的是决定财富等级的极其重要的指标。

房地产20年大牛市的原因很多,包括城镇化带来的购房刚需、商品房改革带来的政策红利、货币宽松带来的楼市泡沫、土地出让金政策带来的地价上涨等。

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城镇化带来的城市人口流入的红利。

不过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已接近尾声,且年轻人口下降带来刚需减少,未来房价有可能会横盘,房地产已不再是最好的投资品种。

选专业的最优赛道——金融。

别看这几年金融行业不景气,很多基层员工都在领底薪。

但十多年前金融也阔气过,一度是中国收入最高的行业。

00年代金融行业薪资增速远跑赢传统工科:

00年代的金融行业,平均薪资是其他行业2-3倍,那个时候金融行业竞争也没现在激烈,本科生就能去投行或基金公司。

不过00年代金融行业最吸引人的还是银行业。

由于经济高速增长,融资需求迅猛扩张,银行信贷井喷,而且丰厚的净息差几乎可以让银行躺着赚钱。

2003年-2013年。中国银行业的净利润从300多亿元暴增至1.75万亿元,增长了54倍,盈利能力碾压国外同行。

银行也成为A股里面市值最高的板块。

00年代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挤破头想进银行,因为当时银行员工的报酬远超其他行业,一线城市的银行薪资可以让很多年轻人在5年内买上房,待遇堪比现在的互联网行业,而且稳定且没那么累。

相比银行,非银金融表现一样不差。

2007年-2014年中国搞起了金融创新改革,表外业务高速扩张,信托、非标等大搞特搞,那个年代去信托公司干个几年赚个几百万很常见。

00年代学金融的学生,正好赶上了这个时点。

不过金融行业在2016年之后就逐渐萎靡,政策从鼓励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变为金融防风险、金融去杠杆,金融行业薪资增速也被大幅压低。

2010年-2017年高考选了金融的学子,可谓是踩着高考分数高点进去,沿着就业行情低点出来。

除了金融行业外,00年代“地矿油(地质采矿石油)”、土木、建筑等专业就业也一度风光过。

特别是在09年“四万亿”刺激之后,建筑设计院开出的薪资一度能跟银行比肩,中石油、中石化岗位热门程度也一度碾压公务员。

不过相比金融行业,地矿油和土建的红利期太短,仅在07-12年待遇比较显著,相比之下金融行业在2000年-2016年都很吃香。

4 10年代

创业的最优赛道——互联网。

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时代,GDP两位数增长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进入存量经济时代。

但在这存量时代中,互联网产业却一飞冲天。

在PC互联网时代,中国长期处于跟随者,当时软件技术搞的最好的,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印度。

比尔盖茨曾预测印度会成为下一个软件超级大国,但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让中国软件技术一飞冲天。

2010年iphone4
进入中国后,掀起了智能手机的浪潮,也让中美第一次在互联网商业领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速度堪比火箭。

2006年,中国的手机网民不到1000万人,
到了2016年,中国的手机网民已经达到7亿人,增长70倍。

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仅有100多亿元,到了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增长100倍。

互联网革命催生了一堆千亿甚至万亿市值的企业,包括最早崛起的BATJ和近几年风头正盛的TMD,以及包括小米、O/V在内的硬件设备商。

与80、90、00年代相比,10年代创业的特点就是互联网一家独大。

80年代乡镇企业遍地开花,90年代下海潮各行各业百花齐放,00年代采掘业、制造业、房地产、金融业、外贸业均有淘金机会,10年代只有互联网是风生水起的,其他行业则相对疲软。

金融行业在2015年之前尚能跟互联网扳手腕,2015年之后就一日不如一日。

传统工科更是基本出局,很多资源品行业被大力整顿(淘汰落后产能)。

另一方面从10年代开始,创业门槛越来越高。

2015年之前普通人只要有好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也能吸引到风投,之后也有机会一步步做大。

2015年之后即便有好的创业项目,冒头之后可能也逃不掉被收购兼并的命运(比如OFO和摩拜共享单车)。

投资的最优赛道——比特币。

10年来比特币上涨160万倍:

2010年7月的时候,比特币是5美分一枚。到了2021年4月,比特币已经突破6万美元一枚。

10年多的时间里,上涨了160万倍,远远跑赢同期任何资产。

我在2010年的时候受报纸影响,一度很想买比特币拿来收藏,但由于当时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购买渠道,所以只好作罢。

不过我周围却有一些靠比特币发财的人,有些甚至纯靠比特币实现了买房买车。

虽然比特币在中国属于小众资产,参与投资的人没那么多,但架不住收益实在太高,稍微买了几十枚的话,收益比买房可高多了。

比特币暴涨有两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08年之后欧美轮流QE放水,货币严重超发,美元信用贬值,使比特币受到全球投资者追捧。

另一个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比特币由于其安全性和稀缺性受到认可。

选专业的最优赛道——计算机。

10年前计算机一度是调剂专业,年年都会上教育部的就业红牌。

很多家长认为学计算机毕业就是去修电脑,毕业即失业的那种,很多家长会把自己孩子的高考志愿从计算机改成传统工科。

在高考各专业里面,计算机的录取分数长期倒数,经常比金融低个几十分,也比不过地矿油、土建、船舶、机械、自动化、能动、电气等专业。

常见的现象就是考生本来报了传统工科,但由于分数不够被调剂到计算机。

但10年后的今天,一切都变了。

曾经热门的金融早已风光不再,传统工科更是被狠狠吊打,化学生物等专业几乎无人问津。

计算机一跃成为收入最高的专业,一骑绝尘。在相亲市场上,曾经备受嫌弃和鄙视码农,如今在丈母娘那里却成了抢手货,真可谓是风水轮流转啊。

10年代互联网行业薪资增速远跑赢金融:

在这10年里面,计算机专业的薪资待遇持续上涨,逐渐将金融和其他任何行业甩在尾后。

2020年统计局数据显示,互联网行业平均薪资超过20万元,是传统工科2倍多。

事实上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很多行业薪资有所下降(比如餐饮),但互联网却逆势上涨。

本科生校招白菜价从2019年的年薪20万元上涨到年薪30万,研究生校招白菜价则从年薪30万上升至年薪40万,新老员工薪资倒挂成了普遍现象。

对比下来,不仅戳穿了金融行业高薪的假象,也再次吊打早已被淘汰的传统工科。

总体来说,10年代学计算机的都赚大了,踩着高考分数低点进去,顺着就业行情高点出来。

想赚钱就去大厂996,干十年基本都能赚够在一线城市的买房的钱。

不想996就去干软开或者考公务员(计算机专业考公务员的容易程度方面依旧吊打传统工科),活少钱不少。

可以说同样的工作时长,计算机行业薪资是其他行业2-3倍。

5 如何把握好的风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有12次比较好的阶级跃迁的机会:

包括80年代选部委院校、办乡镇企业、倒卖商品;90年代下海、选外语外贸、炒股;00年代从事资源品行业、选金融、炒房;10年代选计算机、搞互联网、买比特币。

从这里面我们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呢?

总体来看,一个人能不能发财很大程度看他能不能把握住致富的风口。

我们将致富风口产生的原因分为四类,包括:经济周期、货币宽松、制度改革、技术革命。

(1)经济周期

中国实体经济的3次创业潮:

中国实体经济经历过三次史诗级创业潮,分别是1982-1988年代乡镇企业潮、1992-1996的下海潮、2003-2007的工业化浪潮。

很多没有背景的普通人通过这三波创业潮实现了阶级跨越。

这三波创业潮都离不开经济周期,分别对应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增速最高的三个时期,都达到了年化两位数的GDP增速。

在此之后,GDP增速逐渐降低,实体经济创业越来越难,普通人白手起家的例子越来越少。

产业链的上游主要被国企主导,产业链的中下游则被资本渗透,普通人很难进入。

(2)货币宽松

几乎每十年就会有一次跟货币宽松有关的投资机遇。

无论是80年代的商品涨价、90年代的股市疯狂、00年代的房价暴涨、10年代的比特币飞天,都跟货币宽松有很大的关系。

钱印多了,多余的部分自然就会找地方去投资。

如果恰好有一个商品有上涨趋势,那大部分钱就会流入这个商品里面。

80年代由于物价双轨制,商品本身就有上涨趋势,再加上货币宽松,价格自然被炒得很高。

90年代股市暴涨则是货币宽松+金融制度改革的结果。

00年代楼市涨价,城镇化带来的刚性需求以及货币宽松带来的投资需求都功不可没。

10年代的比特币,既有加密货币带来的安全性提升的原因,也有美联储货币超发的功劳。

因此,选对资产非常重要。

(3)制度改革

这个很好理解,80年代由于干部年轻化改革,让很多从政或去高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火箭般的晋升速度。

在大学毕业包分配的年代,部委院校无论从政还是去高校都有很大优势。

80年代的商品经济探索催生了乡镇企业繁荣;

92年的全面开放带动了下海潮;

90年代的资本市场改革带动了股市繁荣;

0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使学金融的学生享受到空前的就业牛市。

历次制度变革均会带来很多机遇。

(4)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对人类生产力的提升不言而喻。

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铁路、煤炭、纺织等产业的崛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电力、石油、钢铁等产业的崛起;

第三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计算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崛起。

中国在前三次工业革命中都处于追赶者的地位,错过了PC互联网时代最好的风口期,但在移动互联网革命时代却抓住了机遇,成为与美国比肩的移动互联网大国。

10年代的三大风口,互联网创业、学计算机专业、买比特币,都跟信息技术革命有关。

未来来看,随着中国进入存量经济时代,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未来技术革命最有可能带来下一轮致富风口。

改开以来历次致富机会和产生原因:

时间

致富机遇

产生原因

80年代

乡镇企业

第三轮国际产业转移

倒卖商品

价格双轨制

部委院校

干部年轻化

90年代

下海创业

92南巡

炒股

资本市场改革

学外语外贸

外贸红利

00年代

资源品行业

史诗级工业化

买房

城镇化

学金融

金融创新

10年代

互联网创业

移动互联网革命

买比特币

欧美QE+区块链技术

学计算机

移动互联网革命

6 未来未来10年的致富机会预测

创业的最好赛道——新能源。

当前人类正在经历以光伏、风电、水电、新能源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

如果说10年代移动互联网革命孕育了BATJ和TMD等超大型公司,带来了收入一骑绝尘的互联网行业,催生了2010年—2020年的A股TMT(计算机、电子、通信板块)超级大牛市。

那么新能源革命,可能也会带来颠覆性的商业变革,创造一个百万亿市值的超级赛道。

从现有趋势来看,中国和美国是移动互联网革命和新能源革命的最大赢家,将欧洲、日本等经济体远远甩在后面。

但有所不同的是,移动互联网革命,中国是追赶者,美国是引领者,很多行业标准都是美国来制定。

新能源革命,中国是引领者,美国才是追赶者,至少在光伏、风电、水电、电池等领域,中国的技术和产能远强于美国。

仅在新能源车领域美国占有优势。

凭借庞大的市场体量,未来中国在新能源领域能走得更远,带来更多颠覆性变革。

可以期待的是,未来新能源一定还能催生出更多的超大型企业、更丰厚的行业薪资、股价更高的上市公司。

因此在创业方面,新能源可能会是20年代最强赛道。

但与80年代乡镇企业、90年代下海潮、00年代实体经济创业潮相比,新能源创业门槛会高得多,这种门槛甚至会比移动互联网创业门槛还要高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92下海潮的弄潮儿,是当时的年轻人,也就是60后,比如创办了SOHO的潘石屹和创办了新东方的俞敏洪等。

00年代实体经济热潮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中年人,还是60后,比如苏宁的张近东、吉利汽车的李书福等。

10年代移动互联网的引领者,大部分是60后和75前,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小米的雷军等。

20年代新能源革命的时代先锋,作为老年人的60后当仁不让,比如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和比亚迪的王传福等。

可以说1958年—1974年出生的这一代人盛产了大量精英。

他们凭借着卓越的经商才能、丰富的行业积累、灵活的资金运用,一直走在时代最前面,持续引领了90年代以来的商业革命,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堪称社会中坚。

投资的最好赛道——元宇宙的经济系统。

传统的观点仅把元宇宙当成娱乐项目来看待,事实上,元宇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堪称全新的世界。

如果说PC引领了第一代互联网革命,智能手机引领了第二代互联网革命,那元宇宙就有可能引领第三代互联网革命。

元宇宙有社交、购物、传媒、办公等多种职能,但其最核心、也最有商业价值的是其经济系统。

元宇宙拥有与现实世界一样复杂的经济体系,包括上中下游产业链、经销商、交易所、税收、银行、货币供应等。

元宇宙的用户会有大量虚拟商品的需求,这些商品包括道具、装饰品、交通工具、房产等。其他参与者可以通过设计、生产这些虚拟商品来赚钱。

一些复杂的商品甚至能形成上百个生产环节;参与者也可以充当经销商,通过倒买倒卖来牟利,由于商品交易速度极快,利润可能会呈现指数增长。

与现实世界不同,元宇宙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所以也不存在物流问题,能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交易,商品定价高度透明,整个经济系统接近绝对自由市场竞争,效率极高。

在元宇宙赚取的虚拟货币可以与现实世界的货币互换,这就给了很多人白手起家的机会。

从长远来看,元宇宙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商业变革,其颠覆性远超过去的数字货币。

10年代的比特币曾经让很多人实现阶级跨越,那未来元宇宙也有可能成为年轻人的致富捷径。

选专业的最好赛道——法学。

中国高考王牌专业变动往往与经济周期和产业发展有关。

比如90年代的外语外贸,00年代的金融、地矿油、土木建筑,10年代计算机等。

未来存量经济时代,法学专业的性价比会越来越凸显,法学专业有很多优势:

(1)护城河深

金融、计算机虽然有很多高薪岗位,但基本不存在专业壁垒,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跨考/转行的方式来抢饭碗。

金融机构招聘对大部分专业都是开放的,一些投研岗位反而更欢迎理工科学生。

互联网公司更看重能力而非学历,一个人只要敲代码技术足够好,即便不是计算机专业也能去大厂干算法。

但法学不同,法本法硕、非法本法硕、非法律专业就业竞争力有天壤之别。

过去其他专业的学子还可以通过考司法考试来从事法务工作,但如今非法律专业的学子要想考司法考试必须有3年法律工作经验,考证门槛大幅上升。

(2)上学体验较好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诟病,不仅是因为工作待遇较差,也是因为上学期间有做不完的实验、写不完的报告、掉不完的头发。

学习强度往往比较高,要是实验做不好还会引起危险。

传统工科之所以被吐槽,不单是因为收入的问题,也是因为传统工科工作环境比较糟糕。

像土木、建筑什么的经常要下工地,弄得灰头土脸。

相比之下,法律专业的上学体验好了不少,学业压力不算很大,期末考试难度也比理工科低,在校期间有很多可支配时间,如果不是很在乎G点的话甚至能过得很自由。

就工作环境而言,大部分法律岗位都设在城市,以坐办公室为主,西装领带一样不少。

(3)法律专业上限较高

对于五院四系的学生来说,如果通过了司法考试,且有丰富的实习经验,那就有机会尝试进入红圈所(顶级内资律所)。

红圈所能给应届生开出3万/月的起薪,里面工作5年以上的员工,普遍也能拿到50万以上的薪资。

如果没通过司法考试的话,也可以尝试去外资所,待遇也很高。

法律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尝试去投行,虽然工作强度很大,但收入通常也不低。

实在不行去小的律所,等诉讼律师熬出头工作性价比就会高很多。

在美国,收入最高的行业包括医疗、教育、IT、金融、法律,随着中国向服务型社会切换,未来收入较高的岗位可能也会集中在这些领域(教培除外)。

(4)法律专业下限极高

相对别的专业来说,法律专业考公可以说非常容易。

法本+法硕+应届+A证,在省考的时候可以说是降维打击,报录比往往就1:2或者1:3,相比之下很多三不限岗位报录比高达1000:1。

在很多三四线城市,以及江浙和广深地区,公务员往往是性价比最高的岗位之一,几乎就是金饭碗,在相亲市场上横着走。

因此对于想回这些区域就业的同学来说,学法律、考公务员或是最佳策略。

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越来越稳健,一些体制外的工作,包括互联网和金融在内,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待遇较高,但工作强度非常大的岗位,动不动就996甚至007,基本没什么个人生活。

第二种是待遇体面且不加班的岗位,但这种岗位门槛也比较高,这种门槛包括学历、学校、人际关系等等。

相比之下,公务员和国企的性价比就凸显出来。

一方面是工作强度没那么夸张,大多遵守劳动法,准点上下班且正常双休;

另一方面福利待遇也不错,如果是在物价低的城市,基本能过上优渥的生活。

由于法律专业无论是考公还是进国企都有极大优势,性价比越发凸显出来。

因此法律专业我是比较看好的,如果仅考虑未来几年的情况,那芯片、新能源等相关专业可能会比较火,能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就业风口。

但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芯片还是新能源都会从新兴行业变成周期性行业,时代红利也会慢慢减退。

如果是考虑未来十几年的情况,那法律专业或可凭借较高的行业壁垒和就业下限,成为性价比最高的专业之一。

总之,人生发财靠周期,个人努力往往占成功的30%,时代机遇占成功的70%,抓住时代风口非常重要。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