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一点,本文所说的“读过”,不是“翻页”、“相面”式阅读,具体来讲包含两个标准:一是“完整读过”,二是“真读懂了”。说起来轻松的八个字,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那么,这11本史上最难经典名著,你“读过”几本?
“自以为读懂了”系列
《局外人》(加缪)、《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常见偏见请自查:
《局外人》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去世都无动于衷,不就是个冷漠残酷麻木不仁的“局外人”嘛;
劳伦斯不就是因为描写情色场面就火了嘛,越是禁书大家才越想看看而已;
《了不起的盖茨比》不就是高阶版的《小时代》嘛……
“真的没懂”系列
《城堡》(卡夫卡)、《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寒冬夜行人》(卡尔维诺)、《恶棍列传》(博尔赫斯)
掉进他们的脑洞很难爬出来:
卡夫卡险境重重的城堡、地洞、迷宫;
昆德拉忽轻忽重时缓时急的命运列车;
北大教授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里称“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是一件吃力的活儿”。
“有生之年”系列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尤利西斯》(乔伊斯)、《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
“有生之年读不懂”之作——《尤利西斯》之难,难如看天书,而作者乔伊斯是天书专业户,他的另一部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译者戴从容教授历经近10年时间才翻译完成;
“有生之年读不动”之作——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同样是译者的余中先教授戏称“生命太短,普鲁斯特很长”;
而《百年孤独》看似友善,却有很多人未到百年,
便在刚翻开的几页里,阵亡于连环夺命弯弯绕的人名之中了……
为什么难懂?
经过双重标准的筛选,你“读过”的书还剩几本呢?其实,我们周围很多人对这些书都停留在“一直听说”,却很难读懂。其实外国文学之所以难懂,主要是因为横卧在普通读者面前的两道门槛。
第一, “翻译的面纱”
(如果你不是28语人才)通常我们所读到的都是“二手作品”,从原文到中文,其实还存在着一个隐形的译者。因此,阅读外国文学,其实是在阅读翻译文本。而译本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理解;
第二, “文化的冰山”
文学中裹挟的,是字里行间中流动的文化因子,小说也是如此,绝不止是在虚构一个故事而已,尤其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甚至连完整的故事逻辑都很难梳理。因此,阅读外国文学,就是在阅读外国文化。小说中的文化主题如果你有所了解,便能读出其中深意;不巧遇到了盲区,恐怕“书读百遍,意也难见”。
专研文学者,可以利用大量的时间和集中的精力跨越门槛,普通读者则很难做到。这也就是为什么,书名你都听过,有的还买了回来,甚至翻了几页,但最终,还是放它们回角落里接灰去了。
不过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普通读者”,阅读文学,尤其阅读小说,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调节和平衡自己的状态——离开自己的生活,去小说里体验100次不同人生。
这正是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所说的,关于阅读的问题“永远指向读的动机和用途”。
为什么那么难读大家还是想要读懂?
寻找共鸣,希望从中获得慰藉,
这11本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大部分都是对当代人生存困境的精彩描写。
比如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主人公常遭遇相同的命运困境,人们甚至基于此发明了一个词语“卡夫卡式的”(英文为Kafkaesque),用以表达自己在日常中受无法理解,无法控制,又无所不在的力量所左右,感到恐惧、困惑、无奈甚至愤怒……
相信文学的力量,希望从中获得答案,
正是从20世纪开始——人类经历过信仰危机,战争灾难等重大事件后,小说也开始思考关乎生存,生命本质的问题,并试图给出答案,或呈现思索答案的过程。
比如在加缪的《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先是用沉默对抗虚伪的现实,最终在临死前发出抗议的真言。与其说这是一位“局外人”,不如说他是站在局外冷静观察和沉默思考的人…
真·普通读者,希望想象力获得释放,
伍尔夫在《普通读者》里建议读者:“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给另一个人的唯一建议是不接受任何建议”。
像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卡夫卡、昆德拉这样的作家……其想象力max的作品,最适合读者用来放飞自我,放肆解读。
不过想从“一直听说”进阶到“真正读懂”是很难的一关,面对这11部作品,我们究竟该怎么阅读?换句话说,上文提到过的两大门槛——“翻译的屏障”,“文化的冰山”该怎么破?
要怎么读?
最好的方法,就是跟着专家读,也就是这11位作家的译者,或研究者,因为他们最了解这些作家的灵与肉:
对于译者来说,他们的解读,直接来自原语,对于语言的理解也更深入。比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翻译家袁筱一,她在解读加缪时,曾感叹“普鲁斯特写作《追忆似水年华》的法语句子很长,很优雅,而加缪的《局外人》则很简单,干脆,有野生的力量,学过一学期法语的人就能读懂。”
对于研究者来说,经年的研学,使得他们掌握着普通人难以通过日常阅读就可获取的背景知识。比如戴从容教授通过对乔伊斯的研究发现,《尤利西斯》体现出了爱尔兰民间口语文学传统和酒吧文化。
还有一些有着非常珍贵经验的学者:
输
比如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他是昆德拉唯一的一位中国弟子,跟随大师学习小说多年;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范晔,他是《百年孤独》的第一位中文译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著有博尔赫斯的传记——《博尔赫斯》;
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教授文铮,不仅学识渊博,艺术修养也很高,在校园里拥有一众粉丝;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林斌,她是福克纳作品《寓言》的译者……
如果由这些专家,针对某位作家和其作品进行解读,跟着他们,“真正读懂”也不是什么问题了。不过想集中听完这么多分散在天南海北的专家讲解,对文学专业的学生,恐怕都是奢求。
而现在,有一门课,集齐了11位专家,一次性为你解读11位作家的生平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带你《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建构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脉络框架,除了这11位顶级小说家的生平综述,还有穿插在他们时代的其他名家名作的解读赏析。
《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11位顶级小说家的灵与肉》
除上文提到过的译者,专家,这个豪华阵容中,还有两位要特别推荐,一位是学者陆建德,(《文学评论》前主编,原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我们有幸邀请到他为本次课程讲述了总序以及“劳伦斯”;
另一位是作家毛尖,她将为我们解读“菲茨杰拉德”(很多已购买的朋友表示,这个名字足以构成购买的全部理由)。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为文学这个话题停留5分钟,已属不易;正如策划这样一门文学课,也需要很大的决心和毅力。因此希望在这里,我们能与那个对文学仍心怀信念的你相遇,一起回到那个文学的黄金时代。
这门课的特别之处
01
一位作家,只交给一位专家
这些小说大都具有强烈的个人气质,不同作者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每研究一部,都需要花大力气深入了解作家本人和他所属的时代环境,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一个人实难同时兼重。
为此我们为每一位作家仔细挑选了一位最适合讲述他以及他作品的人:要么是有与之相关著述和评论的教授、作家,要么就是对应作家作品的主要译者。
_ 02_
由点带面,轻松扩大知识库
我们会用几节课的体量,来为读者讲透一位作家。主讲人首先会带你了解全局,然后再精选作家的一部代表作详细剖讲。
最后,主讲人还会向读者推荐他的引申阅读书目,这些引申书目并非可以随便百度到的“相关图书”,而是主讲人在多年研究中探寻踪迹、顺藤摸瓜、最终建立起体系的书目,可以帮助读者把自己的知识库轻松扩大N倍。
_ 03_
没读原作,也能进入情境
我们不会要求你在听一节课之前,还要特地买书预热。老师会用多年的研究经验,用最有力、简洁的方式摘选精华、剔除冗余,带你直达原著氛围。
_ 04_
以小说为窗,透析西方社会、文明与哲学
我们的主讲人之一,北大教授吴晓东认为:“小说的复杂与世界的复杂是相一致的。”在当时那样一个混乱、变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透过小说,我们可以直接回到现场,从每一个细节出发,去了解西方的方方面面。
不仅如此,在西方喊出“哲学已死”的口号之后,人们对哲学的思考转到了这些小说里面,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增加了不少哲学性。你看加缪既是小说家,又是哲学家,还是先锋行动派,就明白了。通过这些小说,我们对西方哲学的认知,也能更上一层。
_ 05_
特有的译者角度,直达原著语言之美
我们的主讲人阵容中,大部分都是对应作家作品的主要译者,他们长期浸泡在原著的语言环境里,对作者在不同字母里流露出来的细微情绪,有着更加敏锐的感知。
这些译者将作为我们的主讲人,向我们分享他们积淀多年的多语言、多文化知识库,带领我们体会经典小说中原汁原味的一面。
卡夫卡曾经说过:
“生命就像我们上空无际的苍天,一样的伟大,一样无穷的深邃,我们只能通过‘个人的存在’这细狭的锁眼谛视它……”
我们希望,能够和这些优秀的主讲人一起,做读者的“细狭的锁眼”,帮助读者看到那个伟大、深邃的时代与思想
安卓,IOS用户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
安卓用户也可以点击下面图片链接购买
▼
订阅须知温馨提示:本课程为虚拟内容服务,订阅后不支持退订、转让,请谅解。
了解更多优质课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在【冯站长学堂】上咨询还有更多免费精品课在等着你每天30分钟,用碎片时间轻松学习↓↓↓在“冯站长学堂”自定义菜单“我的-我的已购”中可以看到你购买的课程,并且进行学习。还有更多优质精品课程等着你,微信扫码后进行学习吧。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订阅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