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今年夏天很热?不!对于未来而言,今年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语音技术来自讯飞有声

6362字8图,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平台转载请查看主页“联系我们”。

1_  酷热难耐的夏天_

今年夏季的热浪让很多人都猝不及防,国家连续发布多次高温预警,全国多地出现4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酷热难耐的夏季。

在这个酷暑的季节,重庆无疑是全国最难过的城市。

8月以来,因为连续一个月四十几度极端高温气候,重庆已经有66条河流断流,25座水库干涸,33个区县、585个乡镇面临吃水困难,就算是过去水量充沛多次产生洪涝灾害的嘉陵江也有多处露出河底浅滩。

8月上旬,为了给重庆极端天气降温,重庆方面调集了107门高炮,96台火箭炮,储备了1万多发高炮弹、900多枚火箭弹准备实施人工降雨。但是预备人工降雨的解放军炮兵部队脖子都仰酸了,也没有看到天空有啥云朵!人工降雨计划化为泡影。

因为极端高温天气,居民用电负荷大幅度增加,偏偏因为河道干涸,水力发电锐减,这么一进一出就让重庆电力出现巨大的缺口。为了保民生,重庆工厂基本全部停工,机关单位空调限制只能设置在26度以上,对于办公园区则实施每日强制性断电2小时。

与重庆毗邻的四川更惨,过去四川是著名的水电大省,每年水力发电多得用不完还要支援东部地区1000亿度电,但是现在河流干涸,四川水力发电直接腰斩,偏偏四川水力发电占比高达85%,这下四川电力缺口就太大了。

虽然国家电网调动12省的发电车全力支援四川,但是一共就44台发电车,生产的电力勉强够4.4万台1.5P空调使用,这点电力即便是对成都而言也是杯水车薪。

这个酷热难耐的夏天,估计让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但是,还有一个坏消息估计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如果站在未来的立场,今年可能是最冷的一个夏天!

为什么?

因为整个地球正在进入变暖的地质周期,而工业化与现代生活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不仅让这个变暖的地质周期大大提速,而且制造出更多的极端气候。

2  全球进入变暖周期

1972年,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竺可桢发表了著名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不要觉得古代没有温度计就没法掌握当时的温度。中国是有5000年灿烂历史的伟大国家,丰富的中国历史文献为研究我国古代气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根据各类历史、地方志记载,竺可桢院士创造了倒推古代气温的物候学。这个物候学的研究结论后来也被更为严谨的地质同位素测试结果所验证。

根据竺可桢院士的研究,中国近3000年气温变化大致就是这样一个曲线。

这个图很有意思,我们看到,在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一般都是中原政权比较强盛,国家也基本保持统一的状态;而气候比较寒冷的周期则动荡不安,中原政权容易陷入分裂。

在气候从温暖周期逆转向下之后,差不多就是改朝换代的时期。

如何解释上述现象?

在古代以农业耕作为主,气候温暖有利于农业生产,农业产出增加,自然社会稳定,国家强盛;而气温下降,则农业产出减少,自然社会就动荡不安。

过去改朝换代之后,新的皇帝往往宣传自己是天命所归。从气候变化周期来看,这种说法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荡不安,恰好这个时期正是气候变冷,但是当宋朝建立之后,气候恰恰就进入变暖周期。

然后宋朝干了一半,气候就迅速进入变冷周期,所以北宋灭亡,赵构也只能建立一个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

蒙古人干掉了南宋,但是也只支撑了不到百年时间就灭亡,原因是整个元朝在气候上都属于变冷周期,每年农业产出都在减少,要维持这样的局面确实太难。然后就是朱元璋崛起,明朝建立之后,气候也恰恰开始变暖。

明末是中国历史上最冷的时代,小冰河恶劣的气候对于农耕文明的执政者简直就是无解的难题。1646年北京陷落,然后就是满清入关,恰恰也是这一年,小冰河时期结束,中国开始进入变暖周期。

目前我们身处的就是这个地质变暖周期,2006年大致就达到过去3000年的平均温度线——23度左右。未来平均气温最差也是达到宋朝水平,提高到24度左右,但是更大概率是达到周朝水平,也就是25度左右。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平均气温增加1—2度好像没多大问题啊,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我们的地球有70%的面积是大海,庞大的海洋对于气温有巨大的调节作用,大家想一想,能让全世界的海洋整体温度提高1度,这是多么大的热量辐射,在这样的热量辐射下,陆地将承受多么大的热浪?

最为重要的是,地球不同地区温差是非常巨大的,靠近海边有这么一个庞大的自然空调调节,平均气温增加1度不会那么明显,如果是内陆地区就惨了,沿海地区平均气温增加1度,对于内陆地区可能就是增加7—8度,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增加十几度!

全球平均气温下降1度也是同理。

给两个中外的案例。

根据瑞士资讯网报道,1850年以来,瑞士平均气温增加了2度左右,带来的结果就是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的冰川体积融化了60%。如果未来按照过去的气温上升速度不变,瑞士境内1500座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将有50%在未来30年消失。

中国周朝气温比当下大致高2度左右,然后当时整个北方地区生态与当下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比如河南省在周朝就盛产大象,河南简称豫就是描绘一个人牵着大象的画面。

在周朝河南省的自然生态与现在的西双版纳差不多,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除了大象还盛产老虎、豹子、犀牛等物种,先秦文献就有周王“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的记载。而现在的河南省哪里还有半点森林的影子?

所以中华文明诞生在黄河流域不是没有原因的,现在的江南鱼米之乡在远古时期过于潮湿而炎热,对人类生存太不友好了。

本来即使是地质变暖周期,全球气温也是缓慢上升的。整个20世纪与19世纪相比,全球平均气温也就是上升了1度左右,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对原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突飞猛进,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惊人的水平,直接结果不但导致全球气温快速上升,而且屡屡出现史无前例的极端天气。

比如在中国今年夏天就出现多地连续40度以上高温,加拿大则突然出现49.5度的极端高温直接热死130多人,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出现40度以上高温,要知道加拿大与欧洲国家因为纬度比较高,过去夏天一般也就30度左右,是非常凉爽的地区,今年夏天也被极端气候突袭了一把。

(来源:观察者网)

假如未来全球平均气温再升高1度,达到隋唐时期水平,会是什么情况?

首先对农业生产是重大利好(不考虑极端气候)。隋朝时期,因为气候温暖,稻谷产量大增,仓库都装不下,还不得不兴建大量谷仓来储存,所以后来隋末农民起义,只要打下一个大谷仓就可以让十几万人吃好几年。

有史料记载,在唐朝建立60年之后,还没吃完隋朝留下的稻米。

到了唐朝,一亩地稻谷产量可以达到600多斤,这个记录一直保持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普及改良过的种子以及大规模使用化肥之后才超越。你看看,人类通过工业革命开金手指才勉强超越大自然气温增加1度的效果。

所以未来如果全球气温升高1度,那么我国西北地区大片的荒漠将变成绿洲,耕地面积增加几十万上百万平方公里一点问题都没有,现在我国每年进口一亿吨粮食,未来粮食不用进口了,搞不好还有大量富余可以出口。

除了粮食之外,水果种类数量也会大幅度增加。我们都知道唐朝杨贵妃喜欢吃荔枝的典故,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杨贵妃吃的荔枝很多是从河南运过去的,唐朝的河南不但盛产荔枝,而且河南的交通条件远比广东更好,从河南运送荔枝比从广东方便多了。

虽然高温对农业生产是利好,但是对于普通人就不那么友好了。

唐朝建都于长安(现在的西安),现在的西安夏天是比较凉爽的,但是在平均温度比当下高1度的唐朝,夏天则非常炎热。

诗人杜甫就作诗描绘陕西地区的酷热,白天是这样: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飞鸟都热死了,池塘也干涸了,鱼儿在泥巴上死去;

夜晚作诗一首再道: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不日又写诗表示热得饭都吃不下去了: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相比杜甫,李白就洒脱得多,他在《夏日山中》写道: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好吧,大诗人李白直接选择裸奔,跑进青山绿水中吹风乘凉。

到了宋朝,平均气温比当下高1.5度左右,也就是比唐朝高一点点,那个时候夏天对于老百姓就是一场灾难。

《宋史·五行志二》如此记载:

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草木枯死,泉水枯竭,可以想象热到什么程度。

这还没完!

因为泉水枯竭,所以河流也干涸了,水成为稀缺品,根据史料记载——

“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

穷苦人家因为买不起如此昂贵的水喝,所以渴死者甚众。

宋朝的首都在河南开封,开封的水都卖到“斛水百钱”,更南方的南京地区更为炎热,所以著名诗人李清照的老公赵明诚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任职前赴都城建康(南京古称)报备,结果一到南京是活活热死了。搞得李清照悲戚不已,留下了千古绝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但凡当时有个空调,李清照怎么可能守寡呢?当然也就不可能留下传颂千年的绝美诗篇。

如果未来平均气温升高2度,达到周朝的水平,那已经不能说未来气候有多热了,这已经足以导致全球地缘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北极冰川基本会全部融化,南极大部分会融化,海平面会整体提高2米,大部分沿海城市会被淹没。

至于中国,大概就是整个北方地区变成另一个西双版纳,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很多不毛之地变成鱼米之乡,而南方地区则比较惨,夏季温度上50度稀松平常,极端情况下上60度也不是没有可能。

正常情况下,地质周期变暖是非常缓慢的,一般要让地球平均气温升高2度至少也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周期,怕就怕未来二氧化碳排放没有节制,直接导致全球变暖周期大幅度提速。

最近几年就是明显的例子,极端天气来得过于频繁,百年未见的旱灾、水灾、雪灾一茬一茬的来,都不带停息的。

我看到了一个数据,现在还没查到可靠的资料证实,这里给大家透露一下,最近5年据说全球平均气温整整上升了0.5度!这个数据太惊悚了,希望不是真的。

3 __ 历史上的极端旱灾

前面我们说过,如果气候温和缓慢上升对于农业生产是利好,但是怕就怕遇到极端气候,比如连续高温无雨,那对于农业生产就是极大的利空,因为这种情况一般就会出现大规模旱灾,农业生产基本就是颗粒无收。

在中国3000年历史中,极端天气非常常见,邓拓编著的《中国救荒史
》中介绍:“中国历史上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灾害,自商汤十八年(前1766年)至纪元后1937年止,计3703年间,共达5258次,平均约每6个月便有灾荒一次。”

李约瑟统计,在过去的2100多年间,中国共有1600多次大水灾和1300多次大旱灾。

所以最为常见的还是旱灾与水灾。

旱灾是遇到极端高温气候,这个高温气候直接导致我国上游高山的冰川快速融化,溶解的冰水大致就是到9月之后从长江、黄河上游一直传导到中下游,导致大型的水灾。

古代历史对旱灾记载往往惜字如金,但是短短的文字中藏着最为残酷的真相。

我们来看几条对旱灾的历史记载。

《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

这是记载商朝成汤时期(前1766-1760年间)连续7年的旱灾,这场大旱灾的结果就是很多老百姓子女没有了。

为啥这些年幼的子女会失去生命?

这当然有很多是缺乏食物饿死了。但是史官为啥专门强调“民有无子者”?

我觉得真相可能更为残酷,在严重缺乏食物的情况下,老百姓只能交换自己的子女吃掉。

然后是汉朝的。

《前汉书·武帝本纪》载,(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人相食”不用解释了吧?

隋朝的记载。

“开皇十四年(594年)年关中大旱,文帝率百官及百姓就食洛阳”。

因为旱灾,粮食连皇帝与百官都不够吃了,还要专门跑到洛阳去吃饭,大家想一想老百姓是啥情况?

从唐朝之后,对旱灾的记载就越来越详细,但是有一个记载基本与旱灾的如影随形,这个词语就是“人相食”。

——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引发饥荒,人相食。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朝之后,关于旱灾的史料越来越详细与丰富,然后我们就能了解更多历史细节。

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又大饥,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崇祯六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

所以,在后来爆发大旱灾的地区是很恐怖的,因为人行走在这些地区看到的画面是这样——

所有的田野都是光秃秃的,看不到一根青草,村庄也静悄悄的,听不到狗的叫声,人也看不到,因为饿死的人的尸体都被饥民分食吃掉了,只有在坟地里才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野狗,一只只长得膘肥体壮,两眼通红恶狠狠看着孤独的行人,一看就是专门啃食死人尸体的野狗群。

活脱脱一副人间地狱的场景。

我们现在遇到的极端天气如果是在古代早就爆发大规模旱灾了,同样会死人无数。但是在现代的中国,即使高温最为严重的川渝地区,我们却依然能有充足的食物,干净的饮用水,最多是电力有缺口,居民空调用电不能完全保障而已,不论是与古代相比,就算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情况也好得太多。

落后国家遇到极端天气就是大旱灾,死人无数。

1983—1985年非洲大旱灾饿死5000万人,2009年印度大旱灾穷人只能每天吃一餐。今年这个极端天气,非洲与中东国家是有很大概率出现大旱灾大饥荒的。

发达国家遇到极端天气也很麻烦,电力缺口远远超过中国。

今年夏季欧洲主要国家电力价格都大幅度上涨,法国电力价格达到2.86元/度(换算人民币价格,以下都是),是过去五年平均价格的5倍多;德国电力价格涨到3.76元/度,是过去五年平均价格的4倍多;英国最为惊悚,电力价格涨到80元/度,是过去五年平均电力价格的50倍!这样夸张的价格,就算是不断电估计也没几个家庭用得起。

(来源:华尔街见闻)

4_  如何解决缺电_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极端气候是最难预测也是最难应对的。

我国有丰富的水资源,水力发电占比在15%左右。四川更是水电大省,水力发电占比在85%以上。过去四川常常因为发电太多用不了而大量弃电,但是今年恰恰就是四川缺电非常厉害。

为什么?

媒体简单的把原因归结为高温导致河流干涸。

其实不完全是这个原因。

我与电力系统的朋友交流才知道,由于预测今年夏秋可能出现暴雨,二季度长江的水电站都把水放完了,所以才出现长江电力二季度发电暴增60%,电力多得用不完。

但是7、8月不但暴雨没来,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反而出现连续干旱没雨的极端天气,所以7、8月整个长江流域(含支线河流)发电量锐减几乎腰斩。

三峡大坝185平台蓄水平面

这种情况也不能怪预测部门。

天气预报特别是超过一个月以上的预报本来就是预测一个概率,出现小概率事件不是人力可以解决的。

如果夏秋季出现暴雨,那么之前的操作就是避免了可能的大洪灾,挽救经济损失无数,但是极端干旱天气出现了也只能自认倒霉。

2021年我国电力生产结构是这样,火力发电占比71%,水力发电占比15%,核电占比5%,其余就是光伏、风力发电,除了火力发电、核电之外,水电、光伏、风力发电都是看天吃饭——所以常常出现电力生产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要解决这种问题,特别是未来我们要大力发展光伏、风力发电,就必须解决电力储能的问题。让日常富余的电力可以储存起来,在电力有缺口的时候再释放出去。

但是电力储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个一方面需要技术性突破,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大力投资建设电力储存设施——这些都需要时间,只要未来几年内我们能建立相当规模的电力储存设施(相当于电力仓库),那么即使出现极端气候,我们也能应付自如。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1.《决定中国历史的那一次惊天大碰撞》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xMTMxNjY2MA==&mid=2247503074&idx=2&sn=eb9b5249a60531e689bf2f27819c307a&chksm=c11c8f39f66b062f4537a76a35f3dfd5e39b0fea624cf0f7b97218b0ee1e700d1f5242059f2c&scene=21#wechat_redirect]2.《如果全球化逆转对西方国家意味着什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xMTMxNjY2MA==&mid=2247511081&idx=1&sn=9bdf81f71b95f6bdd50e51cf73e71fe6&chksm=c11ceff2f66b66e41b61db160a0e1f6707e1e5f32aebd8244c5310f8bef99c00b4753d7d0ab6&scene=21#wechat_redirect]
3.《地理决定美国命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xMTMxNjY2MA==&mid=2247503341&idx=1&sn=6fa1d7f380fcff40e8bdace5ef1a72d4&chksm=c11c8e36f66b072050b4ad71a97325a117a645161d75ed6d26e8fb27426314dc36b41fe89961&scene=21#wechat_redirect]
PS: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xMTMxNjY2MA==&mid=2247505329&idx=1&sn=67bea2cf4f666f98ce77d4a8a15cc5e3&chksm=c11c966af66b1f7ceb9eee61af5ef6a23fb3ce5a5b2e861aa1e0a07764f88599054df6542d5b&scene=21#wechat_redirect]下图是猫哥在知识星球关于美国印第安纳州长窜访台湾的思考,感兴趣的朋友长按图片或者扫描二维码均可加入,欢迎大家来星球一起交流: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