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我们不怕存量博弈,我们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


前几天晚上吃饭,有个朋友很忧虑的问我未来经济形势怎么看。我当然是充满信心啊。

朋友就问为什么?

经济增长无非就是做增量的蛋糕,我当时都懒得讲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孕育的巨大机遇,当时我就说,即使从存量博弈的角度,西方国家都干不过我们。

原因很简单: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逆袭的历史,这个“逆袭”的历史用一句大白话描述就是——中国扮演了发达国家粉碎机的角色。

啥是发达国家粉碎机?

就是任何一个细分行业,只要中国实现技术突破,然后就迅速做成白菜价,然后就搞得发达国家相应行业纷纷破产,最后就被中国垄断了这个行业。

最典型的就是家用电器,20年前我们家用电器市场被日本品牌所垄断,现在呢?我们的格力、海尔、美的这些自主品牌早已把日本品牌打得溃不成军,不仅垄断了国内市场,而且进军海外,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

再比如我们的通讯设备,以前连交换机都要进口,现在呢?华为已经成为全球通讯设备的霸主,连美国倾全国之力打压也奈何不得。

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高铁、比如安防产业,比如面板等等。

为什么中国能逆袭成为发达国家粉碎机?

一个是人力优势。我们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大学生有350万人,是整个西方世界的总和(美国只有40万),任何一个细分领域我们都能集中足够的人才数量搞科技攻关。而且我们的人才特别勤奋。

一个是我们科研投入渐渐上来了。现在是世界第二,最迟到2022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有人又有钱,所以,我才说,我们光是吃工程师红利都可以再吃十年——这个工程师红利的意思就是,哪怕没有科技革命,我们就是堆人堆资金存量博弈,也可以把大量发达国家的高端产业抢过来。

下面,我们来看看,最近几年中国在各个领域是怎么扮演发达国家粉碎机角色的。

1 __ 工业设备

按:本则描述引用自知乎用户敬明TERRY在“如何理解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的回答。

我来说说我国的一个大国重器——盾构机的发展历程吧。

盾构机,就下图这玩意。

用途非常广泛,建设地铁、开山隧道、海底通道等等都要用到它。我国高铁、高速公路快速发展都离不开,妥妥的高端制造行业头顶上的一颗明珠。

对中国制造来说,被“卡脖子”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就拿国产盾构机来说,同样经历过国际上大品牌的垄断:一台进口盾构机要花3亿元,外商就连维修也要拉警戒线,中方人员不得入内。

就是这么难,国产盾构机硬是从当初的一张图纸都没有,到今天稳占90%的国内市场份额,2/3的国际市场。

国产盾构机的奇迹之路,藏着中国制造崛起的秘密。

国产盾构机有多牛?

全球2/3都是中国造。

日本一家建设公司,签收了两台中国产的盾构机。这2台机器,将被运到新加坡去修地铁。

要知道,日本可是与德美并驾齐驱的盾构机制造传统强国,怎么反过来买中国的盾构机?

这事日本人想不通,新加坡的人民也想不通,“为什么我们造不出盾构机?我们不才是发达国家吗?”

新加坡网友留言

有数据显示,中国盾构机制造六大巨头中,仅中铁装备一家,盾构机的订单就有868台。2017年和2018年,中铁装备的盾构机产销量都是世界第一。

谁能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在20多年前,偌大的中国居然没有一台自己生产的先进盾构机。

20年前,让人觉得憋屈的是,花了3亿元“天价”进口的盾构机,出了故障只能停工,等外国工程师来修,除了要付给他们每人每天3000美元的薪水,维修现场还拉着警戒线:中国人不得入内。

盾构机的高效好用让“基建狂魔”中国尝到了甜头,这屈辱的经历,也刺激了中国人的神经。

真正让中国人开始下定决心搞盾构机,除了面子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忧虑。

从新千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铁路、公路开始向中国的西部地区延伸。那里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盾构机正好能大展拳脚。可那里是中国腹地,使用外国盾构机,可能会泄露敏感的地理信息。特别是国防工程,如果信息外泄,那将是致命的威胁。

一方面是盾构机的巨大市场和应用空间,一方面是对自身安全和经济的考量,“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成了从情感到理智都必须要完成的目标。

在进口盾构机之前,国内开凿隧道的方式主要还是依靠人力

从0到90%市场占有率,国产盾构机的逆袭之路

知易行难。连张图纸都没有,怎么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

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的优势。

2002年,就在3亿元进口盾构机施工的西康铁路完工不到一年,国产盾构机的研制正式列入了“863计划”。

国企扮演了冲锋队的角色。2002年,中铁隧道集团成立了盾构机研发项目组。与许多“国之重器”诞生之初的情景类似,这个只有18人的项目组,大部分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别说研发盾构机了,很多人连盾构机啥样都没见过。

第一台国产盾构机“先行号”

之前曾经为“洋盾构”把脉的国内各高校科研人员,也加入了进来。有了国家意志提供的财力和智力支持,再加上国内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习惯了“小步快跑”的中国人,从最常用的地铁盾构为突破口,开始发力追赶——

2004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行者”地铁盾构面世;
2006年,“先行者2号”下线,国内地铁盾构开始批量生产;
2008年,第一台拥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复合盾构机横空出世;
2009年,国产11.22米直径的“进越号”打通了上海的打浦路隧道。

国产盾构机

2009年,是国产盾构机从起步到逆转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国内盾构机市场几乎一水的国外品牌,而从2009年之后,这个数字开始发生了变化,到今天国内市场已经基本上没有纯进口的盾构机。

十几年时间,从0到90%,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天时地利人和,国产盾构机奇迹之谜

中国人常把成功归结于“天时地利人和”,国产盾构机今天的成功,也占全了这三个要素。

我们先来说“天时”。

截至2017年末,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地区)有56个城市开建城市轨道交通,
2017年,内地城轨交通完成建设投资4762亿元,在建线路长度6246公里。

中国建成轨道交通的城市数量

自2002年立项起,科研人员恰恰是选择先易后难,从地铁盾构入手,才得以在2009年之后的10年间,赶上全国各地的地铁建设热潮。

中国盾构机在国内市场反馈的信息中,不断技术升级改造,逐渐积累了经验,掌握了技术话语权,这才有了今天走向海外市场的局面。

技术创新的井喷,则出现在2015年国家开始试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之后。2016新建地下综合管廊公里1791公里,2017地下综合管廊在建里程6575公里。国产盾构机在巨大的市场和应用空间的支撑下,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不仅机器越造越好,与之相配套的施工法和技术指标也随之而来。

再说“地利”。

2017
年,国内有超过45家盾构机企业,这些企业中既有传统的装备制造企业,也有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最特别的一类,就是有施工总包能力的企业转型组建的装备制造公司。

国内盾构机制造企业分布

像中铁、中隧这类企业,它们原本就是有盾构机需求,掌握着盾构机的市场,而自己造盾构机,则对技术创新方面有着天然的原生动力。用自家造的机器修自家的工程,如何多快好省自然是首要任务。

盾构机又是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特征“定制”的机器,在基建狂魔不断“解锁”新的地质类型施工的同时,国产盾构机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适用性的问题。在华夏大地上“见过大世面”的盾构机,拿到海外面对任何的地质构造,都有现成的经验可寻,简直是“小菜一碟”。

国产盾构机走进土耳其

最后是“人和”。

现在谈创新,常常陷入过度追求“零部件国产化率”的误区,似乎不实现100%的国产化,就不能称之为创新。

实际上,在全球协作的时代,合作往往是比竞争更重要的。特别是,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没有广结的朋友和共同的利益,会走得很辛苦。

正如网上一篇爆文《痛的不只是华为,这家西方公司卡住中国芯片的脖子》中写到的,诸如光刻机、芯片等产品,中国要想实现100%的国产化,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比100%国产化更重要的是,中国要有一到两家技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兼具的企业,在开放共赢中拉动、整合整个产业链。

国产盾构机正是在国际合作中不断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升级完善。

从中铁装备2008年研制第一台盾构机样机时,就对零部件的选型谨慎考虑,直到今天,还和德国的供应商保持着合作。

2014年,中铁装备收购了德国的维尔特公司。德国人之所以青睐中铁装备,是因为中铁装备有技术、有雄心,能够把维尔特的掘进机品牌继承并发扬光大。

新闻报道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只买不造。中国企业在盾构机的核心部件上,也一直在打造自己的“备胎”。2013年,国内企业自主研发了首台国产盾构主驱动减速机;盾构机的心脏——主机轴承,2018年之前全部依赖进口,而今天国产的主轴承已经装在了盾构机上,连续工作了1300小时,工艺丝毫不逊色国外的产品。

新闻报道

回头看中国盾构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追赶到超越这一路的历程,我们会发现,国产盾构机的成功并不复杂,也揭示了中国制造崛起的秘密——

我们有国内大市场这个前提,有产业链这个基础,只要有自立、创新的坚定决心与不懈努力,就能够取得技术突破,打破国际垄断。

当你的“脖子”足够粗壮,就不怕别人“卡脖子”了。

_2  _玩具(平衡车)

按:本则描述引用自知乎用户陈磊在“如何理解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的回答。

政委讲过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没去核实啊,凭记忆转述如下:

平衡车大家都知道。原来是荷兰人发明的,一台大概是7万美元。然后专利被美国人买去,降到5万美元1台,最低做到2万美元。然后是中国某买了专利,7000多人民币一台。后来,小米接手,1999元一台。现在淘宝上368一台,还包邮,还可以手机遥控,带各种跑马灯(这个是我猜的)。

给你们看看美国进口的多少钱。

看看淘宝的。

再看看SEGWAY(赛格威)国产的多少钱。

注:segway(赛格威)已经被中国企业买下。

我去找了一下,网上还真有。

中国人凭借巨大的人口数量和市场,巨量的工程师,把发达国家原来超高高高利润的产品,直接干成白菜价。

评论区说中国缺少原创和研发。

中国确实总体上落后,原因就是两个:

一、比别人晚;二、比别人穷。但是中国正在赶上,而且速度很快。

有个词叫“后发优势”,中国加入国际社会也就是改革开放的40年,之前客观上发达国家比中国领先,中国只要选择发达国家已经验证过的,正确的事去做,就可以节省很多成本,发展很快,这也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就像数学,已经有了各种公理、定理、公式,应该去学习掌握。而不应该从头逐一推导。能学好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本事,很多人连学都学不会。

随着中国逐渐学习和掌握的越来越多,外国领先的越来越少,中国当然要走上原创和研发的道路。

现实是两个方面:

1、中国还落后发达国家很多,中国人均GDP是美国的六分之一,生产力应该也落后这么多。所以,中国还有后发优势,但是后发优势越来越小(生产力差距越来越小)。

人均GDP(美元):

2017 中国8826;美国59531。6.75倍

2007中国2695;美国48061。18倍

1997中国781;美国31572。41倍

1987中国251;美国20100。81倍

30年时间,中美人均GDP从81倍差距到6.75倍,中国的进步是客观事实。

2、中国的研发投入正在快速赶上:

研发和原创靠什么,简单粗暴:砸钱堆人。

高投入才能高产出,不能再要求中国的研发人员安于清贫。中国要改变少投入多产出的观念,改为更多投入才有更高的产出。

中国的R&D支出现在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人员投入已经世界第一了。

而且川普上台以后对研发投入增加越来越少了,中国还在以每年10%以上的增速在增加投入,5年以后将在投入金额上追平甚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研发投入是有滞后性的,当研发投入超过美国后还需要5~10年,产出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如下图:2017年中国研发投入人数已经超过美国;专利数量超过美国。

首先:就答案所说的平衡车,中国是买来的专利,请洋奴们不要脑补山寨。

其次:中国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齐全的工业体系、人力成本使中国可以大规模降低成本。

假设一个产品:

研发成本1亿

制造模具1亿

原料100

器件有配套100/专门订做1000

工时100个小时

美国:销售1万件

固定成本2亿

原材料100X1万=100万

没有配套需要订做1000X1万=1000万

人力按4000月工资÷20天÷8小时=25美元、小时

100小时X25(时薪)X1万件=2500万美元

成本是2亿+100万+1000万+2500万=2.36亿

成本2.36万美元/件(汇率按7,下同)

14.52万人民币/件

中国卖100万件

固定成本2亿美元(汇率7,14亿人民币)

原材料100X100万=1亿美元(7亿人民币)

中国配套齐全100X1万=1亿美元(7亿人民币)

人力按4400月工资÷22天÷8小时=25人民币/小时

100小时X25(时薪)X100万件=25亿人民币

成本是14亿+7亿+7亿+25亿=53亿

成本53亿÷100万=5300元人民币/件

同样一件商品质量一样:14.52万人民币(2.36万美元)对比5300元人民币(760美元),你会买哪个?

销量能一样吗?

这就是中国打败发达国家的原因:

规模效应:产量越高摊销成本越低

人力成本低:美国人力成本是中国的7倍以上(高于汇率)

工业体系齐全:B站有人在深圳电子市场里买配件组装苹果6,成本只要900元。

而如果没有齐全的配套,订做的成本非常高。

尤其是一些标准件,100K可能10000。1K可能也要8000。

不要在西方的语境里呆久了,不去自己思考,全部用他们的话语来解释,不去了解现实。

想想为什么苹果还有其他跨国公司把厂设在中国?

中国为什么成为世界工厂?

原本发达国家随随便便有个高科技产品,反正发展中国家没有,爱卖多少钱卖多少钱,还不太愿意卖给你们这些穷鬼。

靠这些产品的高利润,让国民过着特别幸福的生活,福利极好。甚至只要生为某些发达国家的人,不用努力、不用工作。靠福利就可以舒舒服服过一辈子。

现在,其实还是这样。

只是前景堪忧。

中国正在从鞋帽箱包到家电手机电脑逐步向上蚕食发达国家维持高利润的高端产品。

发达国家搞了个“瓦森纳协议”集体防止中国学到他们的技术。

《科技日报》就是那个把中国现阶段技术不强归结为中国人的问题的刘总编的那个。

总结了中国29项还没掌握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芯片、发动机、软件等等。

等中国一步步把这29项(应该不止)都掌握了。

那时世界才真正公平了。

大家都不要躺在福利上高喊“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普世价值”。

真正的普世价值应该是“不劳动不得食”、“劳动者是最美丽的”。

_3  _农产品(鱼子酱)

按:本则描述引用自知乎用户空一格在“如何理解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的回答。

鱼子酱知道吧?

以前,我们国家的鱼子酱只能从野生捕捞,产量很低,品相无法保证,知名度也不高。

大概在5年前(2013年),中国的鱼子酱产业在国际上基本还没有明显的存在感。

时间转眼到了2014年,我们有一个不太起眼的科研单位——中国水科院,突破了鲟鱼全人工繁育技术。

中国水科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鲟鱼繁育和养殖等研究工作,攻克了野生施氏鲟幼鱼驯养难题,开发了精子低温保存和活体取卵手术和雌雄鉴别等技术方法,实现了鲟鱼全人工繁育的重大突破,开创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使我国一跃成为最大鲟鱼养殖国家,“鲟鱼繁育及养殖产业化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于是,农业部在杭州千岛湖成立了一个“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具体实施单位为杭州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于是,中国鱼子酱产业开始发力。

——2014年,我国鱼子酱产量占世界1/10;

——2015年,我国鱼子酱产量占世界1/5;

——2016年,我国鱼子酱产量占世界1/3;

——2017年,我国鱼子酱产量占世界40%;

——2018年,我国鱼子酱产量占世界60%.

讽刺的是,从前的鱼子酱大国、希望把鱼子酱卖到中国的俄罗斯,如今,自己国内的大部分鱼子酱来自中国进口。

注意,同志们,今年是2019年了(我就不说什么了)

中国将向全世界提供70%的鱼子酱

_4  _发达国家粉碎机

现在明白美国为什么如此忌惮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就是因为中国这种逆袭能力太强悍了——人力资源超级充沛,啥领域都要掺和,一旦突破就做成白菜价,就垄断这个行业。

过去,发达国家人口有限,所以,一旦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就会把低端产业转移出去。但是某东方大国简直就是一个另类。一方面拼命搞产业升级,但是同时绝不转移低端产业——讲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吃到嘴里的绝不吐出来——因为我们还有大量的落后地区,还有好几亿的低收入人群啊。

所以,为什么我对未来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发达国家粉碎机最不怕存量博弈啊!

怕的是他们。

图片来自网络

时政、经济、产业、投资等价值信息提供者

商务联系&申请转载

请查看公众号主页右下角“联系我们”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