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失联,欢迎大家加我的个人微信好友,成为猫哥铁粉,与我一起成长。
语音技术来自讯飞有声
11046字33图,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2023年8月份,一场人类首次征服月球南极的太空竞赛,受到全世界关注。
第一个竞赛选手是印度,印度的月船3号7月14日发射,计划在8月23日着陆月球南极。
第二个竞赛选手是俄罗斯,俄罗斯的月球-25号8月11日发射,计划在8月21日着陆月球南极,比印度提前两天。
虽然说航天探索无国界,但很显然,两国是暗暗较着劲的。
相比刚刚发射就经历了轨道参数错误、面临坠毁风险的月船3号,俄罗斯的月球-25号可谓一路顺利,顺风顺水地到了月球轨道。
但是万万没想到啊!正在俄罗斯准备落月的时候,翻车了!
8月21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宣布,“月球25号”探测器目前已经失联,初步推测该探测器进入了非预先规划的轨道并撞毁在月球表面。
反而是印度,8月23日,月船3号落月成功!
如果俄罗斯也有范志毅,恐怕也要怒斥:“再输就要输印度了!”“脸都不要了!”
如此夸张的对比,让已经看腻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中国人非常惊讶,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俄罗斯可是航天大国,怎么现在如此拉胯了?连印度都比不过了?
1 苏联辉煌的航天史
俄罗斯的航天,是从苏联航天传承下来的,实话实说,苏联航天真的挺厉害的。
我们都知道,美苏二战后不久便开始了冷战,既然是冷战,那就要在战争之外的所有领域进行竞争,航天领域也不例外。
当时,两个超级大国都认为,拥有领先的航天技术,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而且,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政治方面的好处。
比如可以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这在意识形态至上的冷战时期,可是美苏争夺的焦点。
因此,美国和苏联开展了疯狂的太空竞赛。
当然,在这场竞赛中,苏联起步早一些,一开始的成绩也多一些。
1949年苏联人仿制德国V2的P-1A火箭发射成功,为设计和制造大型火箭奠定了基础。1954年,苏联开始研制洲际弹道导弹。
这个时候,一个决定苏联航天事业的伟大人物出现了,他就是苏联航天之父、航天巨匠科罗廖夫。
1954年,科罗廖夫向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和苏联科学院分别提出利用运载火箭向太空冲击的必要性问题,获得了苏共中央的重视。
从此,苏联的弹道导弹计划开始花开两支,一是洲际导弹,二是航天火箭。
科罗廖夫没有让苏共中央失望。
1957年,苏联的R-7洲际导弹试射成功,几个月后,科罗廖夫就用这枚导弹改装的导弹,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发射升空。
世界震惊了!这是人类从树上下来之后,第一次把人造的物体,扔到地球之外的太空轨道!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在兴奋的苏共中央支持下,苏联人像开了挂一样,一下子拿走了人类太空史上的无数“第一”!
比如,第一艘载生命飞船、第一条太空狗莱卡、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个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第一个宇航员家庭、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艘空间站、第一次交汇对接、第一艘无人登月探测器等等等等。
一时间,社会主义阵营欢欣鼓舞,而资本主义阵营则灰心丧气。
没法不灰心丧气,如果一个苏联人一个美国人在一起辩论的话,美国人扯再多的“民主”“自由”“生活好”“有汽车”“有洗衣机”来论证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苏联人只要说一句:“你那么NB,你咋不送宇航员上天呢?”,美国人就会立马哑火。
《纽约时报》更是悲观地说,“我们的盟国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因为旁观者确信苏联就是未来霸主。”
苏联太空进步的步伐使得美国人倍感压力,只能选择弯道超车——向月球进军。
随后,美国提出“阿波罗计划”,计划于1967年实现月球往返,得到国会批准。
为啥要选1967年呢?
因为这是苏联建国50周年,在苏联国庆日的时候搞登月,打脸效果更好。
美国的阴谋被苏联人看在眼里,苏联怎么会坐视美国人在这样大喜的日子里抢走如此重要的一个“第一”呢?
于是,科罗廖夫写了一篇《利用远程火箭进行高层大气研究》的报告,对苏联的探月工程进行了规划。
这项报告得到了苏联高层的重视和支持,哪怕经历了三次失败,拨款仍然源源不断。
最终,1959年1月1日,苏联的E-1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
不过,因为轨道计算失误,这个E-1月球探测器并没有进入月球轨道,而是掠过月球消失在宇宙。
但这枚探测器依然成为人类历史上首颗接近月球的航天器,同时由于掠过月球并进入太阳轨道,它也成为首颗脱离地球引力的人造行星!
苏联人总算抢到了第一!
苏联人兴高采烈地将它命名为月球-1号。
有了成功的先例就好办了,苏联在E-1的基础上改出了E-1A,载荷提高了一倍多,目的是装两颗印有苏联国徽标志的银球,苏联人计划让E-1A撞击月球,把这两枚银球永远留在月球的土地上。
1959年9月12日,在经历两次失败后,苏联人终于把E-1A送入了太空。
9月14日凌晨,E-1A成功在月球硬着陆!这就是月球-2号。
这对苏联来说,真是一个绝妙的礼物!
因为在一天之后的9月15日,赫鲁晓夫要赴美访问,为此,赫鲁晓夫特意携带了被月球-2号带上月球的印有苏联标志银球的复制品。
在与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会面时不失时机的拿出来送给了对方,在美国人面前狠狠装了一把6。
此后,苏联人进入了探月的快车道,像不要钱一样往月球扔了好几个探测器,比如“月球-3”、“月球-6”、“月球-7”、“月球-10”等,它们的任务主要是对月球进行探测、拍照和采集数据。
其中,“月球-3”是人类第一个成功拍摄到月球背面照片的探测器,“月球-9”则首次在月球表面完成了软着陆,并成功地将测量仪器送上了月球表面。
这些成就非常辉煌,但是很可惜,苏联人并没有能高兴太久,因为美国人的载人登月计划,已经接近成功了。
苏联人的载人登月计划其实也在按部就班进行,这个计划由科罗廖夫领导,并得到了苏共中央的支持。
该计划涉及多个复杂的子项目,包括新型运载火箭N1型、新型飞船L3型、新型登陆舱LK型等等。
但是,1966年1月14日,科罗廖夫逝世了,失去了他的指引,苏联的探月计划也失去了正确方向。
1969年2月21日,科罗廖夫的遗作N1火箭发射。
这个105米高庞然大物推力达
4900万千牛左右,可把6吨以上的有效载荷送往月球轨道,比“土星”—5号还大,因而被美国称为“G型超级运载火箭”,这是苏联人赶在美国之前载人登月的唯一希望。
但是很可惜,N1火箭爆炸了,爆炸威力超过了1000吨TNT当量,爆炸产生橘黄色的火光迅速吞没了整个发射塔,发射基地瞬间升起了蘑菇云。
火箭发射台和指挥台全部都被摧毁,没有一年根本修不好,苏联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国人登月了。
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第一个载人登月的殊荣花落美利坚。
虽然第一已失,但苏联仍不愿就此放弃,终于在1970年9月20日,月球16号探测器完成了月球表面的首次无人取样,然后返回地球。
1970年11月17日,苏联月球17号探测器把世界上第一台无人驾驶的月球车——月球车1号送上月球。
它在月球上工作了301天,这是第一次在地球上对另一个星球上的机器人进行远程控制。
1973年1月8日,苏联的月球20号又成功将月球车2号送上月面,并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月面巡视考察。
但是,此时美国人已经成功进行了5次载人登月计划,苏联人已经在这场登月竞赛中彻底失败了。
这让苏联人失去了对登月的兴趣,于是在1976年8月9日,苏联进行了最后一次月球探测。
月球-24号登陆月球,用钻头采取了月表下面2米的170克样本,然后返回地球。
至此,苏联的月球之旅,彻底成为绝响。
2 拉胯的俄罗斯航天
如果我们回顾整个苏联航天史就会发现,苏联航天主要作用是塑造国家形象、支持与美国地缘对抗、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支撑。
这也就导致,苏联的航天模式是纯烧钱模式,而无法从中间赚到钱。
如果说在冷战高峰,苏联出于美苏对抗的需要,还能毫不吝啬砸钱进行太空竞赛的话,那么一旦到了冷战末期,苏联实力不再的时候,航天就会难以为继。
美国开始航天飞机计划之后,苏联出于迫害妄想症,也开始不顾自己的经济窘境,强行上马,搞自己的航天飞机。
结果造出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但进行了唯一一次实验性飞行后,苏联整个年度航天预算的钱就花光了。
为了搞钱,苏联的脸都不要了,开始和日本人搞合作,搞太空服务赚钱。
1989年,苏联与财大气粗的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签订协议,借用联盟TM-11宇宙飞船将日本第一位宇航员送入太空并进入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
整个项目,足有3700万美元,对苏联航天来说是一笔巨款。
但是,日本人是不会做赔本买卖的,因为是日本第一位宇航员进太空,所以在日本国内引发巨大关注,那火箭就不是火箭了,而是广告位啊!
于是,日本人以此为噱头,开始了火箭箭身广告的拍卖,很快被日本企业抢购一空。
黄金广告位位于苏联国旗下方,被索尼抢走,然后是制造卫生巾的尤妮佳,接下来是大冢制药,最后才是苏联航天技术设备总公司。
为了给这些广告商曝光度,日本人还要求苏联人在直播中给了这些广告大量的特写镜头。
虽然这些广告引发了苏联国内的广泛批评,但为了宝贵的外汇,苏联航天已经不要脸面了,不被饿死才是最重要的。
这些航天人没想到的是,如此窘迫的局面,还刚刚是开始。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立,志大才疏的叶利钦决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此时,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在萨克斯的点拨下,炮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
叶利钦“慧眼识珠”,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
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关于休克疗法的手段和后果,很多人都知道了,这里不再赘述,但休克疗法的其中一项内容,却带来了俄罗斯航天的十年沉沦。
盖达尔认为,苏联的财政崩溃,源于对美的太空竞赛(倒是真有这方面原因),那么既然自己改革了,那么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于是,盖达尔基本停止了对俄罗斯航天产业的拨款,而且立法禁止各银行向航天产业贷款。
这下子可要命了,俄罗斯航天彻底断供,工资都发不下来,很多科学家不得不去当出租车司机甚至妓女来贴补家用。
不幸中的万幸是,俄罗斯还能从国际商务发射中挣到点钱,不至于饿死。
当时,美国的航天飞机刚刚发射失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美国都没有合适的发射载具可用,不得不把17颗卫星推向市场化发射。
为此美国拉上俄罗斯组成CP,合作成立国际发射服务公司(ILS),美国负责拉生意,拿大头,俄罗斯火箭负责发射,拿小头。
为了挣钱,俄罗斯还探索了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挣钱业务。
比如太空游,比如大批量向美国和欧洲销售RD-180火箭发动机,比如捡起了广告老本行,在2000年把必胜客的logo印在了自己的质子号运载火箭上,并用真空密封容器将比萨饼送到国际空间站,借此来赚钱。
正是靠着这些撒核桃俩枣,俄罗斯航天才没被饿死,熬到了普京上台。
普京上台后,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俄罗斯的财政情况得到了好转。
普京作为一个硬汉形象总统,也深知太空计划对国民凝聚力的作用。
于是从2004年开始,开始向航天产业注入资金,以弥补苏联后期及90年代财政对航天产业的亏欠。
从2000~2011年,俄民用航天业投入增长18倍,达到30多亿美元,如果算上俄国防部、通讯部等部门负责的秘密航天项目,这数字很可能将翻倍。
但是,哪怕再砸钱,俄罗斯的航天,已经不是苏联时代的航天了。
在普京的任期内,俄罗斯航天基本没有太大进步,很多技术仍然是“考古”自苏联,但因为技术断代,导致俄罗斯的航天发射成功率惨不忍睹。
据统计,2006~2011年9月底的5年时间,全世界航天发射失败20次,其中俄罗斯8次,美国5次,中国1次,印度3次,韩国2次,海上发射公司1次。
你看,光俄罗斯一家,发射失败数量就占到了世界的40%!
对此,急于重现俄罗斯强大荣光的普京十分不满,三年内两易航天署署长。
2011年,新上任的主管国防工业和航天工业的副总理、普京心腹罗戈津上任后,兴致勃勃地在自己Twitter账户上发表一句“我警告你们,政权回来了!”以此作为其入主航天产业的宣言。
但很快,连续的发射失败就开始piapia打脸了。
2011年8月24日,联盟-U运载火箭搭载进步M-12M货运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但火箭未能将货运飞船送入预定轨道,这起事故险些导致国际空间站陷入“无人驾驶”状态。
2015年4月28日,联盟-2.1A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执行进步M-27M飞船的发射任务。
飞船入轨后就处于失控翻滚状态,最后滚入了大气层。
最惨的一次是2017年11月28日,俄罗斯发射了一枚载有19颗卫星的“联盟-2.1B”运载火箭。
这19颗卫星里除了来自俄罗斯本国的“流星-M2-1”卫星和“鲍曼人-2”卫星外,其他卫星都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挪威、瑞典等国。
但是,火箭发射约1小时后,还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突然爆炸了,19颗卫星都坠毁在大西洋,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亿美元。
19颗卫星爆炸坠落的漫天火光画面讽刺地告诉外界,俄罗斯航天真的衰落了。
如果说这些航天探索领域的失败,对俄罗斯影响还有限的话,那么在应用卫星上的失败,就成了俄罗斯的燃眉之急。
比如,目前,世界上共有四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和中国的北斗。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曾经是世界上第二大导航系统,轨道上有多达18颗卫星,但因为俄罗斯没钱维护,如今只有六颗卫星在使用。
由于卫星数量少,定位精度不高,服务范围也有限,所以我们会发现,俄罗斯在战场上很少用精确制导弹药,就算用了,很多时候也会因为制导方式落后而打偏。
再比如,俄罗斯在俄乌战场上,虽然兵力占据优势,但却总是被乌军集中兵力打出哈尔科夫大溃败和赫尔松大溃败。
乌军这么明显的兵力集结俄罗斯都没发现么?
事实证明,还真没发现,因为俄罗斯的侦察卫星太少了。
目前,整个俄罗斯的光学侦察卫星,只有5颗,分别是2013年发射的Cosmos
2486、2506,以及2016年发射的Cosmos 2503、2515和2556。
由于侦察卫星数量有限,覆盖范围有限,重访周期长,无法及时掌握乌军的主力部署和动向。
美国和欧洲则利用自己的上百颗侦察卫星日夜不停扫描战场情况,通过对比判读判断俄军动向,帮助乌军规避俄军的打击,还能及时发现俄军的弱点,进行有效的反击。
俄罗斯也急切地想要新的可以实时传输数据的侦察卫星,于是启动了“高分辨率传输型侦察卫星”(EMKA)项目,这种卫星使用一台由白俄罗斯OAO
Peleng公司研发生产的光学对地成像仪,其最大地面分辨率为0.9米。
截至目前,EMKA项目一共发射了四颗,但是很遗憾,这四颗全部像遭遇了魔咒一样,不是发射失败,就是入不了轨,要么就是入轨了但变成了死星没反应。
为了弥补军事需要,俄罗斯甚至把库存的苏联卫星都拉出来了。
但问题是,这些老卫星都是装胶卷的,不具备实时传输照片的能力,卫星从发射上去到返回洗出来照片,要一个月时间,黄花菜都凉了。
在俄乌战争中,俄罗斯急切地寻找一切可以使用的侦察卫星,比如俄罗斯曾为伊朗发射了一颗分辨率1.2米的“海亚姆”遥感卫星,但发射以后就被俄军“借用”了。
但是一颗根本不够啊,俄罗斯又盯上了中国。
毕竟,中国遥感卫星市场非常大,目前中国在轨稳定运行的300千克以上的卫星有300余颗,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在轨遥感卫星200余颗。
卫星多,用起来就豪横。
中国目前实现了16米分辨率卫星数据1天全球覆盖,光学2米分辨率数据全球1天重访,1米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对全球任意地区重访时间为5小时,具备对全球全要素、全覆盖、全天候的调查监测能力。
这是啥概念?
只要地面有动作,中国的卫星马上就能发现!
不过可能俄罗斯人干活太糙,从中国搞卫星图的事被美国人发现了,害得中国首家运营SAR遥感卫星的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都被美国制裁了。
你看,连军用卫星都无法保证,俄罗斯航天的拉胯,可见一斑。
3 俄罗斯航天的衰落为什么到了如此地步?
俄罗斯航天的拉胯,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穷。
航天的确需要钱,但并不是砸钱,就一定能搞好航天。
2022年,俄罗斯航天投入是92.4亿美元,而同年中国是134亿美元。
俄罗斯比中国少一些,但少的并不多,如果去掉中国空间站这个固定支出的话,中俄的航天投资其实是差不多的。
但是两国航天水平的差距,肉眼可见。
那么俄罗斯航天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恐怕还是要从俄罗斯身上找原因。
第一是人才流失。
90年代的十年断层导致大量俄罗斯航天技术人才流失,这种流失其实不仅仅在航天领域,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库济科指出,苏联解体至今,俄罗斯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减少了80%,只相当于日本的17%和美国的6%。
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减少及科研人员工资的降低,已有50万到80万名科学家和航天技工离开俄罗斯到国外寻求发展。
流失人才以30岁至50岁的中坚力量为主,他们绝大多数去了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和德国等国,专业涉及航天、物理学、精细化工、计算机、微生物学、遗传学等。
流失的原因也很简单,在国外的俄罗斯科学家平均月薪可达3000美元至7000美元,而国内科学家每月只有3万卢布(2000多人民币)。
这种人才流失就像去工业化一样,是不可逆的。
更严重的是,因为那个年代流失的是30岁至50岁的中坚力量,留下的要么是20多岁的愣头青,要么是50多岁的老油子。
十几年过去后,这些根基不扎实的愣头青成了中坚,而50多岁的老油子面临退休,就会造成俄罗斯航天的人才断层。
以2010年12月25日“格罗纳斯”导航卫星发射失败为例,由于使用改进的上面级,其液氧贮箱规格变大。
但是这一变化未反映到规程文件上,操作人员仍按体积刻度进行加注,结果火箭超重坠毁了。
你看,俄罗斯科学家流失不仅导致俄罗斯搞新火箭困难重重,老一辈航天技工的退休潮,让俄罗斯装配老火箭的质量都无法保证了。
第二是俄罗斯的航天技术出现断层。
俄罗斯的航天技术继承自苏联,底子不能说不厚,但这种底子有时候又反而让俄罗斯人陷入路径依赖,导致前瞻性和创新性不足。
而且,近20年来,计算机、传感器、空间物理相关领域高速发展,在信号传输控制,软件方面、姿态控制的进步神速,当年苏联航天上的许多高端设计,放在如今再看,已经是非常落伍的技术了。
举个例子,苏联时代有一个很NB的设备,叫Globus
IMP,它的作用是解决宇宙飞船在天上定位问题的。
整个设备非常直观,里面有一个地球仪,地球仪转到哪里,宇航员就知道自己所处位置对应地球坐标的经纬度。
但问题是,这个玩意是纯机械的!主要通过复杂的齿轮、凸轮和差速器进行轨道计算。
这简直就是个机械GPS!充满了上古时代的美感!
这个玩意一直用到90年代还在用,可是西方国家已经开始用GPS了好么?
所以俄罗斯想搞航天,许多功能模块都得推倒重来,重新设计。
但因为没有经验积累,重头再来,很多子项目都要从0开始搞,进度很难保证。
再加上西方国家的制裁导致零部件来源断绝,导致质量也完全不靠谱。
而且,俄罗斯航天仍然抱着形象工程的路子,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还要搞月球25,而上次的月球24,已经是47年前了。
时隔半个世纪重新开启探月征程,也许在俄罗斯人看来,可能不仅仅是科学上的探索。
从某种程度上,月球25号已经成为俄罗斯展现自己不屈不挠的大国地位、唤醒爱国主义教育和大国荣誉感的行动了。
然而,月球25号并不顺利,因为基础设计仍然是月球24的,然后要在上面加装新的设备,所以实验过程中毛病不断。
好不容易把毛病解决了,俄乌战争又爆发了,零部件遭遇断供,不得不从中国重新采购零部件。
所以我们看到,“月球-25”号的发射时间经历了多次推迟,从最初设定的2019年、2021年10月、2022年5月至9月、2023年7月一直推迟到2023年8月。
最终为了像苏联时代那样和印度争第一,急匆匆把技术不成熟的月球-25打了上去。
结果呢,就算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就算推迟了这么多次,最终落月还是失败了。
第三是航天领域的腐败。
熟悉俄罗斯的人都知道,俄罗斯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严重腐败,航天系统也不例外。
有时候贪污犯们甚至变本加厉,把火箭发射失败,作为了“火龙烧仓”的借口。
比如,1996年捆绑欧洲探测器的俄“火星-96”火星探测器升空五小时后,在大气平流层内烧毁。
但不久俄《生意人报》就爆料,当时欧洲人的拨款早已被各大航天企业私自分掉,送到天上的探测器只是空壳,这场失败恰恰掩盖了这一罪行。
还有俄罗斯火星探测器“福布斯-土壤”捆绑着中国探测器再次升空,并同样遭到失败。
当时就引发了很多人的怀疑,是不是又玩“火龙烧仓”?
还有,普京换掉航天署署长后,由波波夫金担任。
这位爷可是个狠角色,上台后大刀阔斧地查办了“格洛纳斯”计划中的腐败,从中揪出利用领导关系成立关联企业,包揽项目业务牟利的蛀虫。
但问题在于,波波夫金的妻子自己同样经营着此类关联企业,同样在俄罗斯航天活动中靠拿订单赚钱。
然后波波夫金被普京骂了一通,次年,波波夫金就离奇去世了,年仅57岁。
难怪有人一针见血说,无论叶利钦还是普京都绕不开一个问题:
他们必须先喂饱那些掌权者和寄生虫们,然后才能在航天产业那里听到一两声回响。
4 进击的中国航天
明白了俄罗斯航天的拉胯,也就知道了中国航天走到现在有多不易。
中国航天的底子,远远薄于俄罗斯。
中国航天的外部技术支援,在2014年之前也远远弱于俄罗斯。
甚至中国航天的投资,在2009年之前,也没有俄罗斯多。
但是,中国稳扎稳打,硬是把中国航天推到了坐二望一的地步。
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是中国航天的脚踏实地。
如果看看中国航天的历程,就会发现,中国似乎对航天竞赛毫无兴趣,不喜欢去争“第一”什么的,只对“跳一跳、够得着”的项目感兴趣。
比如,1957年,中国看到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升空,就也想搞人造卫星。
但是,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刚刚成立8年,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哪有力量搞卫星?
当时的中国卫星之父赵九章委婉地给这个想法泼了冷水,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经过多方讨论,最终确定了先搞探空火箭、再搞小卫星,第三步搞大卫星的发展步骤。
这样,卫星不会占用太多资源,不会对优先级最高的原子弹造成影响。
一直到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1965年,中国才成立卫星研究院,1970年才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
受到东方红一号鼓舞,有人就想学苏联搞载人航天,在这个计划被命名为“曙光号”,代号“714工程”,借鉴美国双子星座号飞船设计“曙光号”。
在1974年之前用长征二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返回方式也和美国的飞船一样,以溅落大海的方式返回。
但是国家层面经过研究认为,这个计划超出了当时中国的能力,不适合搞。
于是曙光号很快下马,一直到90年代资金、技术条件都成熟了,才开始新的“神舟”载人航天计划。
从此,中国航天的重心,都在一些应用型航天器上,为的不是面子,而是实实在在的成效。
比如,别人的卫星装的都是高大上的科学仪器,探索什么宇宙射线啊,暗物质啊,中国呢?
装的是种子。
目的是利用多种宇宙射线,获得比地球上高几万倍的自然变异率,增加粮食产量。
比如,中国1977年开始研制气象卫星,为的就是组成中国气象卫星业务监测系统,进行天气预报,减轻自然灾害给人民造成的损失。
比如,别家的遥感卫星都是为了军事侦察,而中国的遥感卫星呢?
很大一个作用竟然是查违章建筑、查耕地占用、查违规采矿,甚至查私自种罂粟!
比如,别家的定位卫星是为了搞导弹制导,而中国的定位卫星,很大一个功能是为了提醒货车司机不要疲劳驾驶。
哪怕中国发射了空间站,玩的项目也是在太空种菜、种水稻。
总之,中国航天主打的一个特色就是接地气,无论多高大上的技术,最后对接的都是和人民群众最贴近的普通应用。
就是这种脚踏实地,让中国航天不会被美国人的挑衅所干扰。
比如美国说要赶在中国之前载人登月,你登就登呗,反正我按照我自己的计划走,没有兴趣跟你抢第一,更不会掉进你的太空竞赛陷阱。
第二是中国航天稳妥为先。
如果我们每次看中国火箭发射的时候,都会发现在发射台下,有16字的标语:
“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这是周恩来对国防科技工作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同时也是中国航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和战斗民族“赌概率”的作风完全不同。
当年苏联人为了抢第一,采用了“大冒险”的策略,压缩地面试验数量与周期,而这不可避免地降低了飞行器的可靠性。
然后就是各种“放烟花”,不仅连续三次月球探测器失败,而且还在1960年10月24日,发生了一次惨烈的发射失败。
火箭在发射塔架爆炸,165名科学家,还包括苏联战略火箭军司令涅杰林元帅,都在爆炸中烧为灰烬,只留下小半块被烧化的元帅肩章。
美国人也差不多,同样是前三次月球探测器发射失败,而且还在1967年的登月飞船上发生了惨烈火灾。
三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此后,美国又两次经历航天飞机事故,26名宇航员丧生。
相比来说,中国航天工作者一直信奉的都是16字箴言,宁可火箭不发射,也不带病上天,宁可项目取消,也要把问题留在地面。
所以,中国人有了一个令人自豪的记录:近20年以来,中国长征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一直居全球之最。
第三是中国航天习惯于自力更生。
进入90年代特别是00年代后,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快车道,但是,打击也随之而来。
先是排挤。
比如美国搞国际空间站项目时,带了一票打酱油的国家,连加拿大这样连航天工业都没有的国家都加入了。
但是对于中国的申请,美国一口回绝了,宁可带俄罗斯玩,也不带中国玩,说白了就是怕中国人偷师。
2011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又签署了臭名昭著的“沃尔夫条款”。
这是美国首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中美航天合作进行限制,禁止美国航天专家和技术人员与中国航天人员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禁止美国航天机构和企业与中国或有中方背景的机构开展任何形式的合作。
201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
甚至连欧洲的伽利略计划,美国也从中作梗。
中国加入“伽利略计划”并投入了巨额资金的情况下,美国教唆欧洲不让中国进入“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甚至连技术合作开发上也设置障碍阻拦,处处排挤中国!
中国人能怎么办?
只能自力更生!
有时候你不逼一逼,是不知道自己潜力多大的,国家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看到,20年过去了,自力更生的中国有了空间站,让中国人常驻太空。
中国有了北斗三代网络,为全球提供定位服务。
中国两次无人登月,一次成功采样返回。
中国有了火星探测器,在火星巡游驰骋。
中国甚至还发射了“悟空”暗物质卫星、“羲和”太阳卫星,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上,以中国人的视角,去探索太空。
更为宝贵的是,中国航天的几乎所有零部件,都实现了国产化,不会面临俄罗斯月球25号那样西方国家一断供,自家什么都搞不成的尴尬局面。
2023年,中国公布了中国自己的载人登月计划,这一计划雄辩地证明:
500年前,官僚集团的短视禁海政策,让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500年后,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中国人绝对不会再错过这个大航天时代。
这是中国航天的一大步,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
回顾人类的航天史,我们会发现,航天,是人类不安于现状,勇于探索和开拓的勇气,这条路上会有失败甚至牺牲,但是绝对不能停止前进。
在这条航天之路上,中国人,不该缺席,也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