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事件的三重门


最近热点太多,滴滴事件才过几天,昆山龙哥、耒阳游行、央视开学第一课、东哥的事件,大家应接不暇。但这几天在外用车,习惯性打开滴滴,不妨在这里,再和大家回头看看滴滴事件。

滴滴空姐被杀案后仅3个月,滴滴顺风车又出现恶性杀人案,这次事件再次把滴滴推上了风口浪尖。公众被情绪左右后就很不冷静,很多人公开宣传要卸载滴滴——确实很多人也卸载了滴滴。

两次恶性事件暴露出滴滴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这是无可质疑的。之前的空姐被杀案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滴滴杀人案的商业潜规则》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5MDQxNTY1Mw==&mid=2247483883&idx=1&sn=00b5681ab30a3f0882865dd9461e3e18&chksm=fe3fd3a1c9485ab72d2b4a4d535caa5fcb53fbe1d60e36ac9edfc60530efa3a90769f451f5c1&scene=21#wechat_redirect]。但是这个企业管理者确实很傻比,一些明显的低级错误接二连三的犯,丧心病狂的挑战最基本的安全红线。

比如空姐遇害事件现实顺风车“社交”功能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在舆论渐渐平息后,已经下线的社交元素居然又悄悄放开了。遇到一些很严重的司机骚扰乘客事件还是漠不关心,由此可见,死了一个空姐滴滴的道歉根本就是敷衍了事,对安全问题缺乏起码的重视。

但是,今天我不是来骂滴滴的,我想谈谈滴滴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重门——需求

可以干掉渠道,却无法干掉需求。

首先,在全国舆论压力下,滴滴下线了顺风车业务,8月28日又再次宣布无限期下线顺风车业务。这就是公共事件被舆论绑架往坏的方面发展的典型——我是很不赞成因为恶性事件,而彻底废掉滴滴顺风车业务的。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公众与行政权力可以干掉“渠道”,却永远无法干掉“需求”。只要需求存在,就一定会有渠道来满足需求,正规的渠道被干掉了,非正规的渠道就会自动来替代正规的渠道——公众的权益反而更没有保障。

这是铁一样坚硬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举一个例子。

中国禁毒力度世界第一,相关法律也堪称空前严厉——贩毒超过60克就是死刑。那么,完全消灭了毒贩贩毒吗?没有。因为吸毒的“需求”还存在。

所以,干掉滴滴顺风车业务的结果就是——不受任何监管的黑车将迅速替代滴滴顺风车。

因为低端的便宜便利的用车“需求”永远存在!

那么,对于低端的便宜便利的用车“需求”而言,滴滴顺风车与黑车哪一个更靠谱?

这个观点可能很多人都难以接受,稍微展开谈一谈。

滴滴拒绝地方警务系统的介入,对乘客的投诉漠不关心。这是我说的滴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原因——不过这个原因的背景很复杂,不是普通人想象那么简单。

第二重门——博弈

谁最希望干掉网约车?

下面,我们谈谈滴滴为什么能够拒绝地方警务系统的介入,甚至可以傲慢地拒绝警察查询要求。

这是滴滴利用中央与地方博弈的复杂背景而规避了最重要的安全监管——滴滴的目的就是不让警务系统介入,以降低顺风车司机的门槛,从而最大程度扩大顺风车司机群体——所以,我才说,这是滴滴最可恶的地方。

简单的讲一下这个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改开以来,中央与地方长期存在事权、财权的激烈的博弈——94年搞分税制就是一个典型。在网约车兴起之前,出租车业务是地方政府很大一块利益。一个出租车5年经营指标往往可以卖到几十万元。一个城市少则几千辆出租车多则几万辆出租车——光是经营指标就是十几亿到上百亿的蛋糕。

后来网约车一冲击,影响最大的就是城市出租车业务,出租车经营性指标基本上就卖不出去了。所以,网约车兴起时地方政府是非常抵触的。但是这个“抵触”情绪又不能摆上台面,所以就以各种加强监管的理由对网约车进行限制——有的地方干脆就不准网约车开展业务。

关键时候中央政府就站出来表态了。交通部就多次公开表态大力支持网约车业务——这个表态就是讲给地方政府听的。

所以,没有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网约车根本不可能取得后来这么迅猛的发展。这里要多说一句,中央政府强力支持网约车业务与滴滴什么资本背景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纯粹是管理层把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扶持。

按:中国互联网经济能够取得当下辉煌的成就与管理层的强力支持有非常非常大的关系,__管理层几乎是把互联网经济当做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在呵护。

在互联网经济成长的过程中,管理层顶住很大的压力为互联网经济遮风挡雨。别的不说,公开报道中就有地方税务系统多次想介入电商、网购征收税费,却被管理层强行叫停;管理层还多次强行干预通讯营运商要提速降费来营造更大更好的互联网环境。

再看看今天阿里、腾讯成为世界级巨头,中国移动支付冠绝全球,美团、大众点评等数千个生活应用APP百花齐放,为国人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管理层的呵护可谓功不可没!

当然,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的乱像等等。但是,这些都是瑕不掩瑜,你不能因为互联网金融、P2P暴雷等等问题就去否定中国数字经济的巨大成就。

因为存在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因为有管理层的呵护,所以,滴滴才能有恃无恐的无视地方所有的监管要求——包括拒绝地方警务系统的监管。

其实,我觉得滴滴事件后最好的结果不是彻底废掉顺风车,而是让警务系统入驻滴滴平台——社会的进步不是靠情绪推动,而是靠理性推动。平台管理出了问题,我们就推动完善管理,而不是泼脏水的时候连孩子一起倒掉。

最希望借着全民声讨滴滴机会把网约车干掉的恰恰是地方政府。

滴滴顺风车已经在舆论压力下“无限期”下线了,如果快车、专车也被认定为“违法”,呃,网约车就基本被废掉了——即使不完全禁止快车与专车,如果设置太高的监管门槛,把大部分网约车废掉,后果就是网约车大幅度涨价。

如果地方政府借着舆论情绪把滴滴废掉,把大部分网约车废掉,让城市恢复到以出租车为主的时代——不客气的说,放纵情绪的民众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为什么写下上面为管理层呵护互联网经济点赞的文字?

就是现在管理层也面临很大很大的压力,P2P连续暴雷,互联网金融整治中暴露出各种乱像,加上滴滴事件——一个放纵互联网经济,监管不力的帽子是跑不掉了,希望管理层能挺过来,继续坚持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坚持对网约车的支持。

从小处说,中国绝对不能回到过去城市只有出租车垄断经营的时代;从大处讲,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能否蓬勃发展就代表着中国经济能否有光明的未来!__

公众情绪绑架政策不是没有先例。几年前温州723事故之后,全民舆论差点就把中国高铁废掉,本来是某些官员的管理责任,最后变成对高铁的全面否定。这个舆论让高铁在中国的发展,让高铁走出国门耽误了整整5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千亿!回顾历史让人痛心疾首。

现在我写下这些文字肯定会让一些只有情绪没有脑子的人很不舒服(认为我在帮滴滴洗地),甚至会有很多人取关掉粉。但是,我还是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让更多的人在全民情绪发酵中听到一点理性的声音。骂几句滴滴太容易了,也能迎合公众的情绪。但是,制造极端恐慌情绪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任何好处!

第三重门——治安

滴滴事件后,我看到很多人开始下载地方警务110,微信小程序中视频报警的知识也在大量普及——这些都是好事,加强公民与警方的联系可以有效的避免恶性犯罪。但是,我看到很多自媒体大量制造恐慌情绪,制造各种中国治安恶化的谣言,这就有点过头了。

可以负责的讲一句:中国治安在全球是最好的国家与地区,甚至超过很多发达国家。

中国每年每十万人凶杀率截止到2016年最新数据是0.62(公安部数据),已经低于最富裕的瑞士,呃,美国是5左右,是中国的9倍。

虽然数据指标很低,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太大,14亿人口乘以这个十万分之0.62,每年还是有8700人死于凶杀。假如这些凶杀案全部曝光,每天都是20-30起,给人的感觉简直就是天下大乱。滴滴顺风车一年派单量是2亿单,这么大的数量值完全杜绝恶性刑事案件是不可能的。

最近发生的一些恶性案件只是因为互联网聚焦而给公众造成一种治安很差的印象。其实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这些恶性案件至少是今天的10倍以上——在90年代公安部的数据,每年光是恶性刑事枪击案就有3000多起,只是那时信息传播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所以才引起公众情绪的发酵。

任何一个国家完全杜绝恶性刑事案件,杜绝凶杀案是不可能的。政府只能是通过各种手段,将恶性刑事案件降低到最小。这方面中国政府其实干得相当不错:

棚户区改造消灭了贫民窟——贫民窟在全世界都是城市的癌症,是滋生犯罪的温床,过去3年中国拆掉了2400万套棚户区旧房,未来3年还要拆掉1800套,这至少是干掉了上万个城中村(贫民窟)。

天网系统的建立,对威慑与预防犯罪作用很大。

扶贫工程从根源上可以大幅度减少犯罪。

以上详细内容参见我的历史文章《中国治安状况为什么可以超越发达国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5MDQxNTY1Mw==&mid=2247483994&idx=1&sn=4ccb2b91de6612eaa96cff89628a0048&chksm=fe3fd010c948590672d5bb0529338284a709fc85219712af38abfcbd5c8c74c9d966b18ddf48&scene=21#wechat_redirect]

最终中国还是要形成纺锤形的社会结构,才能从根源上将恶性刑事案件降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真的有底层危机吗?

最后讲几句,借着滴滴事件宣扬什么底层危机,底层丛林化都是一些文人坐在空调房里臆想出来的观点。

中国文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中国基层缺乏理解,坐在空调房拿着一些数据就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当年太祖好歹沉在湖南农村几个月才写出《湖南农运报告》,现在的知识分子有几个深入基层扎扎实实做过调查?

恰恰相反的是,对基层情况最了解的是执政党,原因很简单,现在一号首长亲自抓的扶贫工程都是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在干,扶贫对象就是被文人描述的“底层”。很多基层干部都直接住在扶贫对象家中——也就是被文人描述的“底层危机”的家中,执政党的干部都在底层蹲点,有个什么狗屁“危机”?

过去基层有些黑恶势力把持导致局部基层失控,现在政府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打黑除恶的运动,基层的牛鬼蛇神几乎被一扫而空。把摆在外面的牛鬼蛇神收拾干净后,现在的重点开始收拾体制内的“保护伞”。

这个打黑除恶运动以及后续的打击体制内的“保护伞”,不仅仅是治安运动,也是借着这个由头调整过去一些走偏的公众意见很大的XX政策。呃,56个民族亲如一家,大家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不搞特殊化——明白吗?

民众能看到的问题,管理层也能看到。矛盾的化解,政策的调整都有一个过程。包括体制瘦身的问题,现在也慢慢在做——大家要有耐心。

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你可以想象成海洋中一条十几万吨的大船,外面波涛汹涌,大船一方面要保持平衡,一方面要调整方向,最优秀的船长也只能一点一点的慢慢来。

欢迎转载,转载请按原文的版权信息注明——

“作者:袁浩,来源:猫哥的视界”

并在文尾附本公众号微信二维码


Author: John Doe
Reprint policy: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used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CC BY 4.0 reprint polocy. If reproduced, please indicate source John Doe !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