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技术来自讯飞有声9459字9图,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2023年已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各种冲突频发,世界笼罩在阴云之中。
新的一年新气象,都说一年比一年好。然而,彭博社等一些西方媒体却在一个劲地炒作,2024年中国可能会比2023年更加艰难,日子会更加的难熬。
不过,猫哥并不这么看,相反,猫哥对2024年展望有两个关键词。
复苏与希望。
1 复苏
先来看看复苏。
我们都知道,2023年初以来,中国经济顶住了来自国外的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前三季度GDP增长5.2%。
但是和民众的感知相比,复苏速度还不够快,幅度也不够大。
不过在2024年,中国经济可能产生强势复苏,支撑复苏有几个因素。
1.出口新态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外贸出口规模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扩大,2022年达到23970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4.7%,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
强劲的外贸出口,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技术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外贸的拉动。
然而,在2023年,中国外贸出口却出现了罕见的大幅下滑。
连续6个月下降,5月出口下降7.5%,6月出口下降12.4%,7月出口下降14.5%,8月出口下降8.8%,9月出口下降6.2%,甚至还有两个月出口下降幅度高达10%以上,绝对可以称得上出口暴跌了。
虽然在11月份有所回升,但从全年来看,可能全年出口增长可能仍是负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经济。
但是,明年可能会改变这一颓势。
一是美国补库存将拉动中国出口。
在供应链中,一直有一种去库存和补库存的博弈。
对企业而言,库存过高还是过低都不是一个理想状态,过高的库存会导致管理成本抬升,资产周转效率下降;
过低的库存又会制约企业销售,因此一个匹配需求的库存水平是最为理想的。
但是,在经济活动中,不可能时时都保持一种理想状态,所以正常情况下,一直会处于一个去库存和补库存的周期性波动状态。
传统库存周期理论认为,一个库存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主动去库、被动去库、主动补库和被动补库。
这一波动数据,可以从美国商务部普查局公布的名义库存总额(Total
Business
Inventories)月度数据来判断目前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周期内。
数据显示,美国商品销售同比增速在2021年4月达到高点,此后保持回落趋势。
继而,2022年6月以来,美国库存和销售同比增速均出现下滑,处于“主动去库”阶段。
这也许就能解释,为什么2021年的时候中国外贸如此火爆,一集装箱难求。而2023年的订单却突然大幅衰减。
美国一个“完整”的库存周期平均时长约为3年。
这一次的去库阶段始自2022年9月,那么根据测算,本轮美国整体库存的去库周期或将持续到明年一二季度,然后美国就要回到主动补库上来。
从行业来看,制造商去库周期或将持续至明年二季度末、批发商一季度末、零售商除汽车已经已处于底部,所以我们才会看到11月份中国的出口回升。
所以,进入美国补库周期后,最晚明年3季度,中国的出口就会迎来一次爆发,重现2021年的辉煌。
二是中国“智造”带来出口利润率增加。
其实很多时候,出口额并不能反映中国从出口中得了多少好处。
根据经济学“微笑曲线”理论,产业链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营销,附加值高、门槛高,中间的生产环节往往处于价值链低端。
尴尬的是,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恰恰就处于中间这个价值链最低端的生产环节,不论是玩具啊、家具啊、钢铁制品啊、衣服啊之类的都是如此。
结果就是,中国消耗了海量的能源,污染了环境,卖的商品总是被人说是倾销,结果到最后,挣得还是最少的。
冤不冤?
所以,中国近十几年来,一直在推动产业升级,就是想把中国出口从低端产品中拽出来,向中端乃至高端产品攀登。
所以我们看到,虽然服装、玩具、家具等老三样产品出口锐减,但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的新三样却一直在增加。
目前,新三样的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从2017年的0.5%、39.1%和38.8%提升至2022年的10.0%、55.5%和59.7%。
特别是电动车,国际市场份额则从1.1%提升至20.2%。
从出口额来看,当前,中国是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大出口国以及电动汽车的第二大出口国。
从产量的角度来看,中国是电动汽车的第一大生产国,产量约占全球生产总产量的54%。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将超过500万辆,创新的历史纪录,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接近40%。
更可贵的是,随着新能源车出口逐步升级,溢价能力正在提升。
有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单车均价15.6万元,同比提升24.7%,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出口单车均价超20万元。
大家应该也都听说过,中国一辆20万的车,在巴西、中亚和俄罗斯能卖40万事,哪怕刨去本地经销商的利润,其利润率也远超国内。
更关键的是,新三样只是中国智造的代表,中国高利润的高科技产品出口,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跃升。
据德国知名媒体《焦点》周刊中的一篇“领先的高科技供应商之间的转变”文章中,公布的一份数据:
各国高科技出口榜单的前十名,中国份额占比高达23.8%,可以说是完全是以碾压各国的成绩,排到了第一名。
所以,我们也不必为出口额的下跌忧心忡忡,虽然出口额下降了,但赚的钱多了,似乎也不错?
三是传统市场的恢复和新兴市场的开发会带来叠加效应。
今年中国外贸的承压,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欧美经济恢复乏力,消费欲望降低,订单减少导致的。
毕竟,当一个普通美国家庭需要权衡是支付医疗账单还是买一套新衣服的时候,这种经济压力将变得更为切实。
欧洲那边也好不到哪去,俄乌战争带来的制造业逃亡导致企业倒闭、裁员潮不断,尽管各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但在连锁反应下,也让欧洲人开始重新评估他们的消费观。
这就导致,中国出口的传统市场欧美,需求始终萎缩状态。
但是2024年,是美国大选年,拜登为了连任,将会出台一系列减税、提高收入、刺激消费的措施。
比如,拜登最近免除了81.3万人的全部学生贷款总额,目的除了买选票,就是减轻民众贷款负担,增加消费。
这种国家层面的刺激消费,同样也会对明年中国的出口带来拉动作用。
在欧美传统市场恢复的同时,新兴市场也将带给中国惊喜。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中国与东盟国家自贸协定的签署,东南亚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目的地。
2021-2022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年度贸易额从1.8万亿美元扩大到2.1万亿美元,增长16.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达32.9%。
同时,进博会、广交会、消博会、服贸会等一系列国际经贸盛会持续折射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魅力。
此外,俄乌战争又给中国送来了两个大市场,一是俄罗斯,二是中亚。
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为了应对国内商品短缺问题,不得不彻底向中国寻求商品替代,中俄贸易暴增。
2023年1至11月中俄贸易额增长26.7%,达到创纪录的2181.8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1900多亿美元。
在俄罗斯向中国开放其传统势力范围中亚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也突飞猛进。
今年1月至10月,中国新疆地区的海外贸易额增长了40%,高达4092亿美元,约合29215亿人民币,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占比最大。有关机械电子产品、服装和纺织品的交易最为频繁。
对此,日本《日经亚洲》网站评论说,与中亚各国以及马来西亚和越南的贸易,使中国对西方实施的出口管制“应付自如”。
那么在2024年,传统外贸市场的恢复,再叠加新兴市场的开拓,中国外贸还不是要起飞了?
四是美联储与发达国家降息带来的需求增长。
12月20日,华尔街日报记者Nick
Timiraos撰文指出,美联储在年内最后一次政策会议上态度显著软化,联储主席鲍威尔甚至明确提出“已经开始讨论降息”。
这个记者Nick
不是一般人,他有很多内幕消息,很多人怀疑这是美联储故意放风。
要知道,鲍威尔口风始终都很紧,一直摆出加息不止的样子。现在都开始明确讨论降息了,是不是马上真的要降了?
最近,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发布了一份报告《大型去通胀》,预测了降息时间表:
美联储最早明年3月开始降息,3月、5月和6月连续降息3次,每次降息25个基点,下半年还有两次降息,2025年三次季度降息。
在美联储的带动下,欧洲央行可能于明年4月进行首次降息,连续降息175个基点,2025年初利率水平将从目前的4%降至2.25%;
英国央行最早明年6月开始降息,连续下调225个基点,2025年中期利率水平降至3%左右。
不要小看这种全球规模的降息,它可以释放出大量的消费能量。
比如,在美国加息周期内,美国零售型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增加了2165亿美元,相当于超额储蓄的约60%。
未来随着利率的不断下降,这些超额储蓄会继续被提取出来用于消费。
这些消费也都将带来海量的商品需求,非常有利于中国明年出口的增长。
2 __ 房地产企稳
2023年的经济中,房地产是个很大的拖累项。
为什么如此?
因为过去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很大的BUG,就是超级杠杆。
超级杠杆的背后,是买房的人对未来的极度乐观,觉得工资会一直涨。
再过一些年,就跟过去的几十年一样,工资越来越高,再高的月供也会被稀释。
与此同时,房价也会一直涨,资产也会升值。
所以,一旦遇到经济下行周期,这个链条就会爆掉。
生活不下去只能买房求生,但卖的人多了造成供大于求,房价崩盘,然后连带着开发商经营困难纷纷暴雷,地方的土地卖不出去,土地财政面临困境。
所以哪怕各大城市持续不断释放房地产政策红利,但房地产市场仍然不见起色。
但是,困境,也孕育着新生。
中国房地产目前处于超跌状态,今年房地产投资GDP占比6%,这是不正常的。
当一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时,城市的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应该在7%左右。
比如日本,日本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投资GDP占比也在7%—8%左右。
美国在2005年经济泡沫化之前,房地产投资的占比也接近8%。
对比来看,再考虑到中国城镇化和居民人均收入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中国房地产投资应该在未来占到8%。
可是实际上呢?
超跌导致开工量急剧下滑,今年预计开工量只有7亿平米,远远低于过去十几亿平米规模,导致新房库存下降很快。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51221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7%,出现了连续6个月的下降态势。
目前,北京新房库存量约1214万㎡,去化周期为22.4个月;
广州新房库存量约1274万㎡,去化周期为22.3个月;
深圳新房库存量约862.37万㎡,去化周期为23.9个月,都有所下降。
最大的是上海,9月份,上海新房存量一共有约677.15万㎡,55003套。
按照上海当前月均去化7000套的节奏,大概只能撑8个月左右。
库存下降本身就有反弹需求,上海就是个例子。
目前最大问题是居民信心不足,二手房挂牌增加很快,稀释了本来应该的新房反弹而已。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刺激需求入手,抓手就是这次的城中村改造。
7月21日,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被业内冠以“棚改2.0”的称呼。
这个意见的核心,在于土地。
过去,城中村的土地属于集体用地,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这就导致村集体土地无法直接进入市场交易。
这次指导意见明确,将通过有偿使用等方式,引导集体土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实现改造。
集体土地成本只有国有土地的三分之一,这就刺激房地产企业已更大的热情去参与城中村改造。
因为城中村人口密度大,一套房换一套房显然不够,那么多出来的,就是新的住房需求。
政府出钱拆迁,然后给房票,居民拿着房票就可以去其他地方买房,新的需求也就这么出来了。
除此之外,因为城中村普遍地段比较好,所以改造后的商品住宅,基本上是不愁卖的,这样一来停滞的房地产市场也就盘活了。
不过,这个棚改2.0有个适用范围:超大特大城市。
那么中小城市的住房市场怎么办呢?
不要急,保障房政策来了。
很多人说中国房子过剩了,其实并没有。
从流动人口来看,2021年我国流动人口增加到3.85亿,尤其是人口流入型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保障性住房需求更大。
今年以来,中央已多次提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特别是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这说明,未来保障性住房开发节奏会进一步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发展的新模式将是下一轮房地产周期的重要举措。
未来的住房模式,将是“保障房+商品房”双轨并行,促成低收入者承租保障性租赁住房、中低收入者购买保障性住房、中高收入者购买商品房,从而实现“居者有其屋”。
那么保障房建设,将是一块很大的蛋糕,吸引很多房地产企业参与。
由于保障房是政府工程,销路基本上不愁的,如此一来就能帮助房地产企业走出困境,实现正向循环,无非就是少赚点,但一定可以活下去。
除此之外,为了去库存和化险,政府也可能会收购一批存量商品房改造成保障房出售,解决市场库存。
比如,胶州市就计划由市属企业出资收购1500套存量商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使用。
其他地区也可以把一些交房困难、已列入风险监控的项目,通过收购方式注入部分资金,可盘活相关项目,达到保交楼的目的,保护购房人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也可以有利于化解金融风险,救活企业。
再加上很多城市取消限购以及公积金等住房政策效果慢慢显现,预计2024年房地产业会止跌企稳。
今年预计房地产销售在11万亿左右,明年企稳反弹预计在12万亿左右,对经济拖累降低。
3 财政
过去,我们经济是双轮驱动,一个是企业,一个是政府,政府通过投资“铁公基”来拉动经济。
但钱哪来?
积极的财政政策,说白了就是发债。
虽然短期内增加债务可以缓解财政紧缺的压力,但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地方政府大规模启动的投资项目效率很低。
尤其是机场、公路的重复建设项目有许多建成即亏损,不仅无法创造正收益,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地方债问题。
如果地方债务展期、拖欠,会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财政该支未支、该补未补还直接损害不少企业的利益。
地方债务不能到期清偿还会产生严重扭曲的市场信号,动摇投资与消费信心,使得后续的政府投资项目筹资、经营变得困难重重,更不要说债务的利息支出会进一步影响到其当期的财政支出、投资等决策。
地方政府没钱投资了,经济自然也发展不好。
所以,解决经济增速问题,首先就要化债。
怎么化呢?两个方案:
第一,中央债替换地方债。
10月份晚,忽然传出中央增发1万亿国债的消息,其中明确,“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全部安排给地方”。“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了债务结构”。
债务分中央债务和地方债务,目前我国地方负债高,中央负债低,通过中央加杠杆,地方降杠杆的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地方渡过难关。
第二,借新债(低利率)换旧债(高利率)。
10月17日,内蒙古发行229.6亿元的特殊再融资一般债和174.2亿元的特殊再融资专项债,这让内蒙古成为第一个公布发行特殊再融资的省份。
随后,天津、辽宁、重庆、云南、广西、青海、吉林、江西、宁夏、甘肃纷纷跟进,都公布了自己的特殊再融资债券额度。
在多个省市的债券发行公告中,也都标明了筹资的用途——用于偿还存量债务。
从时间上看,这些债券时间越长,压力越小。
比如辽宁发行的几期债券中,最长年限甚至达到了30年。
这样一来,就是以时间换空间,解决迫在眉睫的债务压力。
我们发现,无论是中央给部分兜底,还是借新还旧,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降低地方负债率,轻装上阵,为地方财政发力投资腾出空间。
只要找到合适项目,政府的资金投入就会通过原材料和服务采购、工人工资等形式扩散出去,提供材料的公司则会拿钱发工资……
最后,所有的资金,要么变成了企业的利润,要么变成了员工的工资,实现了拉动经济的目的。
考虑到1万亿的增发国债,绝大部分会落到明年使用。化债效果也基本上要到明年才能更好显现,所以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会在明年内看到效果。
_4 _国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经济命运日益紧密相关。
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正在与全球市场融为一体,任何变化都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连锁反应。
2022年高通胀促使美联储大幅度加息,使美元指数一度飙升。
2023年以来通胀回落,CPI和PPI均显著下滑,市场预期美联储将在未来一年逐步降息。
这导致美元走弱,也加大了人民币的贬值压力,9月份的时候,人民币的汇率跌到了7.3%!
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同中国经济是息息相关的。
经济好,外资流入中国“抢夺”人民币资产,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会推动汇率上升。
但是现在经济下行,汇率贬值不仅会导致我们进成本大幅度上升,而且会导致资本不断流出。
毕竟,资本是逐利的,只会追求更大利益的地方。
但是,随着美联储降息可能性增大,人民币汇率有企稳的迹象。
比如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决议宣布12月暂停加息。
受此影响,美元指数应声下跌,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周四开盘直线拉升至7.13附近,较上一交易日涨超500个基点。
从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还有望继续反弹,中国的汇率压力会减轻。
美联储降息之后,人民币与美元息差减少,一部分国际资金会逐利回到中国金融市场,长远来看这对股市和楼市也是一个利好。
以上就是2024年复苏的支撑因素。
所以,我们预计,2024年中国GDP能在2023年增长5%左右的高基础上继续保持4.5—5%的增长。
5 希望
然后是希望。
希望是什么?
是人工智能革命来了!
我们都知道,当经济陷入存量发展的时候,必须有一次技术爆炸,才能带来新的增长周期。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繁荣,都有明确的主导技术,比如蒸汽机、内燃机、电力和计算机。可以说先有技术爆炸,才有进一步经济腾飞。
原因也很简单,有了生产力提高才能更新生产关系,有了新技术,才有新业态和新产品,进而带来新需求。
我们回忆一下,在00年代世界经济陷入增长乏力的时候,是不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带来了电商、外卖、滴滴打车、网络订票等新经济业态?最终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所以,技术爆炸,一定可以带来经济增长。
而现在,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门口,那就是AI。
以往,AI虽然也有应用,但从未像今天那样无比接近地改变人类的生活。
比如,AI将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和自动化生产线,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人工成本和物料浪费。
比如,AI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医学影像、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等方面,AI可以通过对大量医疗数据的分析,发现并预测一些疾病的早期症状,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到现在甚至连中医的诊脉都AI化了。
当然,最革命性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自动驾驶。
比如目前已经如火如荼的自动驾驶赛道,其核心就是AI系统利用各种数据来感知、分析和预测交通情况,以制定最佳的驾驶决策。
这些决策被传输给汽车的控制系统,从而使汽车自主驾驶。
在中国各大汽车厂商的疯狂内卷之下,很多新一代的电动车已经具备自动泊车,智能召唤等等功能。
未来智能化快速迭代,可能将在3-5年之内彻底改变我们的交通习惯。
比如在某一区域内的智能汽车会形成高度交互感知,范围可以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大,如此一来,人类车辆之间的意外碰撞概率将会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
比如车辆AI辅助驾驶的安全系数大幅提高,人类不必再绷紧神经疲劳驾驶,长途自驾游也如同高铁游一般放松惬意,让汽车自动定点接送小孩上下学,自动接送父母去医院也不再是科幻。
随着智能驾驶的超级进化,也会促进交通系统和整个城市服务设施的加速升级。
比如无人值守的安全停车场,车辆可以自动找寻停车位,城市乡村交通系统都会有大规模的进化,未来的新城市将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模样。
所以,无人驾驶将汽车将从交通工具变成一个交通网下的交通终端,彻底颠覆传统的汽车业。
但是这有个前提,就是你要把汽车换成拥有AI的汽车。
这一换车的过程,像不像从原来的功能机向智能手机的迭代?这会带来多大的消费需求?
一部手机几千块钱,一部拥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起码不要20万?
汽车快速迭代将极大刺激消费,让汽车销量从每年2000多万增长到5000万,替代房地产成为主力支柱产业
第二是全屋智能化。
新的时代,智能家居就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智能家居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智能家居就是你对着智能音箱喊一下小爱同学,开空调,26度,然后空调打开26度,你喊一声开窗帘,窗帘就打开。
其实这并不是全屋智能化。
全屋智能化是像科幻电影那样,一回家,系统感应到你回来了,就自动开窗帘、开地暖,把灯光调到合适亮度,不管室外温度如何,都把室内调整到合适的温度。
同时,全屋智能化之后,只需一个网关,就可以将全屋所有智能设备进行链接,将智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遮阳、智能环境、智能暖通、智能传感、智能语音、智能影音…….整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想实现什么功能,直接买一个家电接入就行了。
除了便利的操作,智能系统还能自动判断并运行一些任务。
在家庭网络上进行设备规划和调度事件,它相当于你的电子管家,能为你提供合适的居家享受方案,为居家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当然,全屋智能化的背后,是硬件基础。
你在装修的时候,就需要先配好WIFI
6+的设备、全屋储存设备、全屋音响设备、温控风扇和光猫、PLC总线控制系统、智能开关、智能插座、中央空调控制模块、窗户双层智能窗帘、两个卫生间智能卷帘、人体传感器,门窗传感器、温湿度计、烟雾报警器和天然气报警器等等等等。
所以,全屋智能化普及之后,就是装修界的革命,装修不再是讲究砖贴的好不好、墙铲得平不平,更追求自动化工程以及电子化的先进程度。
全国多少个家庭?多少套房子?
哪怕有十分之一的改善型房屋改造成智能家居,都足以给市场带来巨大的需求增量。
等全屋智能化的攀比效应出现之后,别人家都智能化了,自己家要不要智能化一下?但老房子不好智能化咋办?那就买新房吧。
所以,全屋智能化同样也能带来巨大的改善型住房需求。这样一来,房地产的问题也解决了。
第三是CHATGPT快速迭代对办公效率的提升。
2023年,是ChatGPT的元年,它通过在大规模文本数据上进行预训练,学习语言的模式和结构,然后可以用于自然语言处理和生成任务。
与以往的脑残AI相比,ChatGPT拥有巨大优势。
比如,它能够根据上下文内容生成连贯的回答,可以更好地理解对话的语境和意图。
能够生成新颖、有创意的文本回复,为设计师提供独特的设计灵感和创意思路。
还可以处理其他模态的输入,如图像、声音等。
毫无疑问,ChatGPT
的快速迭代,将极大提高办公效率。
其实我们在工作中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如何使用一种软件,如何实现某一功能,如何快速修复一个bug。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实用搜索引擎,那么一是很难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二是有些信息也是需要门槛的,我们未必看得懂。
而ChatGPT技术可以通过与人类进行自然交互的方式,帮助我们快速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将一段录音整理成文字,ChatGPT的语音识别可以轻松做到。
比如,写出一段可以实现某种功能的代码,ChatGPT能写得又快又好,不输人类程序员。
比如,对表格内容进行分类、检索以及排序等操作,也可以让ChatGPT一键完成。
比如,在商务活动中,可以利用ChatGPT进行市场、竞品、用户侧的分析,也可以帮助撰写用研提纲,分析并获得更准确和有用的用户反馈,从而获取设计决策和改进方案。
ChatGPT不仅能带来办公效率的提升,更可以帮助带来决策效率的提升,使经济活动更准确,更高效。
所以,AI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便利,工作效率的提升,而是产业生态的变革。
AI不是一个独立产业,而是一个技术底座,它会带来一个非常繁荣的经济增长模式。
就像win生态打造了PC、笔记本时代的繁荣和智能工控时代,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安卓和iOS生态打造了电商、直播、外卖、打车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一样。
每一代技术浪潮都会建立新的产业生态,而AI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才刚刚开始,未来怎么估计也不为过。
所以,2024年不仅是整体经济复苏之年,同时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AI的开启元年,是希望之年。
2024,充满希望。
最后,特别感谢【腾讯金融科技】的邀请和支持,大家一起共创了主题栏目「财经新视界·2024」。
希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新的财经热点信息和观点,帮助大家分析了解新一年的市场行情趋势,提前做好投资理财的布局。
同时腾讯金融科技还为我的粉丝朋友们提供了专属粉丝福利。
如果你对掌握更多财富思维和正确的投资理财方法感兴趣,欢迎点击下方直播预约,锁定腾讯理财通的重磅直播,而且后续还有许多大咖的分享,绝对干货满满。